成语拼音:shí bù gān wèi
成语解释: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心神不安
繁体字形:食不甘味
英文翻译:have no appetite for food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甘:1.甜。与“苦”相对:甘泉。同甘共苦。2.自愿;乐意: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甘落后。3.甘肃的简称。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食不甘味”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吃东西尝不出味道,形容人因为心事重重而无法享受生活。比如你刚和好朋友吵了一架,回家后妈妈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你却嚼着肉发愣,连咸淡都尝不出来——这就是“食不甘味”的真实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状态常见吗?”其实很常见!比如考试前一天晚上,小明虽然点了外卖炸鸡,但满脑子都是数学公式,咬下去只觉得鸡肉像纸片一样没滋味。这时候,小明的室友拍了拍他:“别‘食不甘味’啦,吃完再复习更有效率!”你看,成语不仅能描述状态,还能用来提醒别人放松心情。
换个场景,职场中的“食不甘味”也很有意思。张姐最近要汇报年度项目,连续三天中午吃盒饭时都在反复修改PPT。同事小李打趣道:“您这饭都快凉透了,吃出什么新创意没?”张姐苦笑:“食不知味,哪有什么创意?”结果汇报当天,她因为准备充分反而获得了表扬。这说明“食不甘味”虽是负面情绪,但适度焦虑也能转化为动力。
我有个有趣发现:现代人更容易“食不甘味”。手机消息提醒一响,多少人会放下筷子先看屏幕?上周和朋友聚餐,五个人里有三个边吃边回工作消息,最后谁也没记住火锅是什么味道。这让我想到,与其说成语描述的是情绪,不如说它像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待生活的专注度。
遇到“食不甘味”怎么办?有个小诀窍:给感官找替代品。比如运动后大汗淋漓时喝冰可乐,那种爽快感会冲淡焦虑;或者专心闻一闻刚烤好的面包香气,让嗅觉暂时接管注意力。毕竟,酸甜苦辣不该被心事淹没,就像老话说的:“天大的事,吃完饭再想。”下次如果你也“食不甘味”,不妨试试先放下烦恼,认真咬一口苹果——说不定脆生生的响声就能敲醒好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