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chōng
  • ch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chōng cháng

成语解释:见“食不充饥”。

成语出处: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艰难

繁体字形:食不充腸

英文翻译:have little food to eat

食不充肠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充:1.满;足:充沛。充分。充其量。2.装满;塞住:充电。充塞。充耳不闻。3.担任;当:充当。充任。4.冒充:充行家。以次充好。打肿脸充胖子。5.姓。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成语评论

食不充肠”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食物填不饱肚子”,常用来形容生活极度贫困的状态。比如,“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食不充肠的惨状随处可见。”这句话里,成语直接点出了物质匮乏的困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描述古代吗?其实不然。比如现代社会中,“山区留守儿童常因家庭经济困难,食不充肠的情况依然存在”,这样的表述既符合成语含义,又能引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具体例子,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成语的现实意义。

我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不仅在于描述苦难,更在于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用“他摸着干瘪的米缸,想起食不充肠的童年”这样的句子,既能刻画人物背景,又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表达比直接说“小时候很穷”更有画面感。

为什么成语里用‘肠’而不是‘胃’?这其实和古人认知有关。中医认为“肠主吸收”,用“肠”更能体现营养无法被身体吸收的深层困境。比如“灾荒持续三个月后,村民们个个面黄肌瘦,真正是食不充肠,这里的“肠”字让饥荒的严重程度更立体。

从语言发展角度看,这类成语正在逐渐演变。如今我们更常说“吃不饱饭”,但用“食不充肠”能让表达更文雅含蓄。比如在公益宣传中写“您的点滴帮助,能让食不充肠的孩子多一顿热饭”,既保留文化韵味,又不失传播力度。

最后想说,成语就像文化基因,使用时既要准确又要灵活。当我们在文章里写“创业者初期资金紧张,虽不至食不充肠,但也常为房租发愁”,这种现代场景的活用,既传承了语言智慧,又让古老表达焕发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