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bù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犹言食不果腹。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彧《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你之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艰难
繁体字形:食不充饑
英文翻译:have little food to eat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充:1.满;足:充沛。充分。充其量。2.装满;塞住:充电。充塞。充耳不闻。3.担任;当:充当。充任。4.冒充:充行家。以次充好。打肿脸充胖子。5.姓。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食不充饥”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食物不够填饱肚子”,但它的用法可不仅限于字面场景。比如有人抱怨工作太忙没时间吃饭,同事可能会调侃:“你这叫食不充饥?明明是脑子被项目塞饱了!”这种幽默化用让成语焕发新生机。
不过成语原本的沉重感依然存在。纪录片里拍到山区孩子每天只吃两顿稀粥,解说词写道:“镜头里食不充饥的现状,与城市餐桌的铺张形成刺眼对比。”这种反差用法能瞬间引发观众共鸣。
有人问:现代社会真的还存在食不充饥的情况吗?答案是肯定的。去年台风导致某海岛交通中断,滞留游客分享经历:“超市货架被扫空那三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食不充饥的滋味。”这种突发事件中的临时困境,提醒我们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就像个多棱镜。既能照见历史长河里饥荒的阴影,也能折射当代人心理层面的“饥饿感”——比如知识焦虑者总觉得“学不完新技能”,社交疲惫者自嘲“朋友圈刷再多也填不满空虚”。这种语义延伸恰恰证明语言的生命力。
有个有趣现象:年轻父母教育挑食孩子时会说:“我们小时候那才叫食不充饥,你现在是胃不接食。”这种跨代际的对比运用,既传承了成语内涵,又注入了时代特色。语言正是在这样的创新使用中保持活力的。
下次遇到这个成语时,不妨想想它背后的多维面孔。既能描述物质匮乏的真实困境,也能比喻精神层面的渴求状态,甚至能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幽默调料。关键是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就像给老茶壶换新茶叶,老味道也能喝出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