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āng wài zhī rén
成语解释: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僧道
繁体字形:方外之人
英文翻译:monk
方:1.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东方。双方。4.办法:千方百计。领导有方。5.地点;地区:前方。方言。6.治病的药单:药方。处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土方。8.数学上指自乘的积:乘方。9.副词。正在;方才:方兴未艾。如梦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响度级的单位。将声音与一个1,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旧写作㕫。11.⑪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砚台。两方图章。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方外之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超脱世俗、不受常规约束的人。比如古代隐士陶渊明,他辞官归隐田园,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活成了真正的方外之人——不追名逐利,只求内心自在。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有方外之人吗?”当然有!比如那些放弃高薪工作、搬到山里开民宿的年轻人。他们不按“996”的节奏生活,反而种菜、养猫、写诗,用另一种方式定义成功。这种选择无关对错,更像是一种生活实验:人是否能跳出框架,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方外之人是否意味着逃避责任?其实不然。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天台山,看似远离尘嚣,却留下三百多首直指人心的禅诗。他的文字穿越千年仍在影响世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贡献?真正的超脱不是冷漠,而是看清生活本质后,依然保持纯粹的热爱。
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方外之人的形象越受追捧。就像电影《无依之地》里的女主角,开着房车漂泊,与自然为伴。这种叙事背后,或许藏着现代人对自由的集体渴望——在算法推送和KPI考核的夹缝中,谁不想偶尔做个“局外人”呢?
我曾在终南山遇到一位书法家,他用山泉水磨墨,在落叶上写诗。问他为何隐居,他笑说:“不是逃离,而是靠近。”这句话让我深思:所谓方外,可能不是物理距离的远近,而是心灵能否保持独立。就像城市里坚持早睡早起、拒绝无效社交的上班族,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修行者”?
最后想说,方外之人更像一面镜子。他们提醒我们:生活从来不止一种标准答案。有人追求功成名就,有人偏爱小桥流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内心所需。就像庄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包容不同的活法,或许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