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 rén fàng huǒ
成语解释:指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听的道杀人放火偏精细,显出我些英雄神威。”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杀人放火为生的主儿,被杨元帅收伏在麾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坏人
繁体字形:殺人放火
英文翻译:murder and burn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放:1.解除约束,使自由:释放。放虎归山。把俘虏放回去。2.在一定的时间停止(学习、工作):放学。放工。3.放纵:放任。放声高歌。放言高论。4.让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放牛。放羊。5.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放逐。流放。6.发出:放枪。放光。放冷箭。玉簪花放出阵阵的清香。7.点燃:放火。放爆竹。8.借钱给人,收取利息:放债。放款。9.扩展:放大。放宽。上衣的身长要放一寸。10.姓。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提到"杀人放火"这个成语,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古装剧里山贼洗劫村庄的场景。比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劫法场时,作者用"杀人放火"四个字就刻画出他既勇猛又莽撞的形象。这种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用两个极端行为组合,瞬间勾勒出事件的严重性和破坏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杀人"和"放火"这两个动作组合?其实这反映了古人对恶性事件的认知方式——既针对生命也针对财产的双重毁灭。就像现代人常说"打砸抢烧",四个动词连用能产生更强烈的画面冲击。这种语言习惯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比如新闻里说某地发生"杀人纵火案",读者立刻就能明白事件的恶劣程度。
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虽然现代法治社会已少见真正意义上的杀人放火,但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比喻意义。比如在商业竞争中,某些企业用恶意手段搞垮对手,业内就会说这是"商战版的杀人放火"。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警示意味,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就像老树发新枝般充满活力。
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去年某直播平台头部主播互相揭短,爆出刷单造假、恶意举报等黑料。网友戏称这是"直播间里的杀人放火",既形象又传神。可见当某个事件突破道德底线时,这个千年成语依然能准确传递公众的愤慨情绪。
如何理解成语背后的警示意义?细究这个成语的深层逻辑,会发现它像面照妖镜,照出人性中的破坏欲。就像心理学上说的"破窗效应",当小恶不被制止,就可能演变成大恶。明代海瑞惩治贪官时,特意区分"贪墨"和"杀人放火"的罪责等级,正是认识到后者对社会秩序的毁灭性冲击。
从个人视角来看,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古训。与其说它在描述犯罪行为,不如说在警示每个人内心都可能存在的破坏欲。就像现代人压力大时想砸东西发泄,这种冲动与"杀人放火"本质上是同源的,只是被文明规则约束着。
《论语》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面对极端恶行时,成语就像祖先留给我们的道德指南针。它提醒我们:建设需要日积月累,破坏却在旦夕之间。正如栽种一棵树要十年,砍倒只需十分钟,守护文明成果需要每个普通人的自觉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