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 rén rú hāo
成语解释:见“杀人如麻”。
成语出处:宋·苏轼《朱亥墓志》:“世之勇夫,杀人如蒿,及其所难,或失其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等
繁体字形:殺人如蒿
英文翻译:commit innumerable murders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蒿: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如青蒿、茵陈蒿等。均可供药用。
“杀人如蒿”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举个具体的例子:古代战场上,一位将军为了争夺城池,下令屠城三日。士兵们手起刀落,街道上尸体堆积如山,连路边的蒿草都被鲜血染红。这时候史书记载“贼兵杀人如蒿”,既描绘了惨烈场面,又暗指人命如同野草般被随意割除。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蒿”这种植物来比喻?其实蒿草有两个特点——生长密集且容易被割断。古人观察到战场上生命消逝的速度,就像农夫割草一样利落无情。这种比喻既保留了画面感,又让读者瞬间理解战争的残酷本质。
换个现代场景理解:某公司恶性竞争导致行业生态破坏,媒体评论“资本厮杀杀人如蒿”。这里不再是字面意义的杀人,而是比喻商业竞争中大量中小企业像野草般被巨头碾碎。这种用法突破了成语的传统语境,但精准传递了弱肉强食的市场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成语在使用时容易引发伦理争议。有人认为它美化了暴力,就像把“大屠杀”说成“除草”般轻描淡写;也有人觉得这是汉语凝练形象的智慧体现。我的观点是:语言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场景——在历史记载中客观陈述事实无可厚非,但若在现实冲突中滥用此类比喻,可能模糊人们对暴力的正确认知。
如何避免误解这个成语?关键在于上下文配合。比如小说里写:“乱世之中,盗匪杀人如蒿,但王秀才仍固执地在院中栽下新苗。”这里前句渲染黑暗,后句用“栽新苗”形成强烈对比,反而突出了希望的主题。可见同一个成语,放在不同语境里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情感导向。
最后思考个有趣现象:相比“血流成河”等直白描述,“杀人如蒿”这类隐喻式成语其实更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它像把钥匙,既可能打开历史教训的大门,也可能误开暴力合理化的潘多拉魔盒。当我们使用这类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词语时,或许该多问自己一句:我们究竟想用这个比喻传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