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ǐ suǒ bù róng
成语解释:道理所不能允许。
成语出处:南朝·齐·僧佑《弘明集·桓玄》:“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无理的事物
繁体字形:理所不容
英文翻译:intolerable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容:1.容纳;包含:容量。无地自容。这个礼堂能容两千人。2.宽容;原谅:容忍。大度容人。情理难容。3.允许;让:容许。不容分说。容我再想想。4.或许;也许:容或。辗转传抄,容有异同。5.姓。6.脸上的神情和气色:笑容。愁容。怒容。容光。病容。7.相貌:容貌。容颜。仪容。整容。8.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状态:军容。市容。阵容。
当听到“理所不容”这个词时,许多人会疑惑:究竟什么样的行为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其实,它的核心含义是指那些明显违背基本道德或社会规则的事。比如有人故意破坏公共设施,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可能威胁他人安全,这种行为便是“理所不容”的典型例子。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事看起来只是个人选择,却会被集体否定?”这里的关键在于“社会共识”。比如职场中,若有人通过造假数据骗取晋升机会,表面上似乎只影响个人,实则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职场环境。当多数人默认的规则被打破时,群体自然会形成反对的声音。
值得关注的是,某些“理所不容”的标准会随着时代改变。二十年前,公共场所吸烟或许不算大事,但如今在多数城市已被明令禁止。这种变化说明,当社会对健康、环保等议题的认知提升后,原本被容忍的行为也可能划入禁区。这提醒我们,道德判断需要与时俱进。
我个人观察到,网络时代放大了“理所不容”的传播效应。比如某网红餐厅使用过期食材被曝光后,短短几小时就遭遇全网抵制。这种快速反应机制看似严苛,实则反映出消费者权益意识的觉醒。不过也要警惕“未审先判”的现象,避免让情绪化判断取代理性思考。
面对争议行为时,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假设这个行为被所有人效仿,社会还能正常运转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它就属于“理所不容”的范畴。比如交通规则,若每个人都闯红灯,整个交通系统将立即崩溃。这个思维实验帮助我们理解规则存在的必要性。
最后要强调的是,指出“理所不容”的行为,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守护共同的生活空间。就像小区居民自发清理楼道杂物,既是维护安全,也是在传递“公共空间需要共同维护”的积极信号。当我们用建设性态度处理问题时,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反而会成为文明进步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