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ng rén zuò ǒu
成语解释:呕:想吐;恶心。形容使人厌恶。
成语出处:梁遇春《黑暗》:“一面是令人作呕的名士,一面是令人作呕的俗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让人厌恶的言行
繁体字形:令人作嘔
英文翻译:turn one's stomach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做”。[zuō]作坊:小器作。
呕:[ǒu]吐:呕吐。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ōu]1.〔呕哑〕形容管弦乐曲、婴儿说话、摇橹、鸟鸣等声音,如“呕哑学语”、“呕哑管弦”。2.古同“讴”,歌颂。[òu]古同“怄”,怄气。
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常能精准传达情绪。但有些成语自带“生理不适”的冲击感,比如“蝇营狗苟”形容人像苍蝇般钻营,像狗一样苟且,画面感令人皱眉。这背后的语言逻辑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成语会让人起鸡皮疙瘩?人类对腐烂物、排泄物的厌恶源于生存本能,成语中的“蛆虫”“脓包”等意象恰好激活了这种本能反应。例如“如蝇逐臭”不仅描述追逐利益的行为,更通过苍蝇的生态特性引发联想,让理解变得具象化。
这类成语还能用吗?关键在于使用场景。在严肃文学中,“狼心狗肺”能强化人物批判;但在日常沟通中,直接说“缺乏同理心”可能更得体。语言如同调味料——重口味偶尔提鲜,过量则适得其反。
个人认为,成语的“恶心指数”恰是汉语生命力的体现。古人用“狗彘不如”痛斥败类时,未必想到千年后我们依然能通过这些意象感受到强烈情感。这种跨时空的共鸣,恰恰证明了语言符号的强大穿透力。
当遇到“令人作呕”的成语时,不妨看作文化基因库的特殊标本。它们像琥珀般封存着古人的观察视角与价值判断,提醒我们: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明演进的活化石。
现代语境下,这类成语的使用频率确实在降低。但偶尔在特定场合精准投放,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毕竟,没有什么比“浑身起鸡皮疙瘩”的体验更能让人记住某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