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语解释: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补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繁体字形:耳聞不如目見
英文翻译:Seeing is better than hearing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大伙儿常说“耳闻不如目见”,这话到底啥意思呢?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哈:张三听说隔壁镇有棵千年古树特别壮观,但直到他亲自开车三小时去看了,才发现树干粗得十个人都抱不住,树冠遮住了半个篮球场——这时候他才真正理解啥叫“震撼”。说真的,这和看照片视频完全不是一码事!
那为啥会有这种说法呢?说白了就是人的感官有局限性。就像李四总听同事夸新开的川菜馆有多正宗,可他自己去尝过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微辣”能把本地人辣出眼泪。这时候他才摸着发麻的舌头感慨:“早知道该自己来试试!”
这里头其实藏着现代人容易忽视的智慧。现在大伙儿刷短视频看测评成瘾,但有多少信息是二道贩子加工过的?就像我上周想买露营帐篷,看遍攻略不如去实体店亲手摸布料、试搭骨架来得踏实。要我说啊,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更需要“耳闻不如目见”的老智慧。
不过话分两头说,这成语也不是让人拒绝所有间接信息。好比王五准备跳槽,他既会打听公司口碑,也会约在职员工喝咖啡聊细节,最后才去现场面试——您瞧,这就是把“耳闻”和“目见”灵活搭配使用的聪明做法嘛!
最后唠句实在的:下次遇到重要事情,别光在手机屏上划拉,该抬腿出门时就别犹豫。老祖宗这话能传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在里头,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