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é
  • ě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jué yú ěr

成语解释: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声音

繁体字形:不絶于耳

英文翻译:can be heard without end

不绝于耳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于:1.a)在:她生于1949年。来信已于日前收到。黄河发源于青海。b)向:问道于盲。告慰于知己。求救于人。c)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于祖国。有益于人民。形势于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于蓝。出于自愿。f)表示比较:大于。少于。高于。低于。g)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缀。a)动词后缀:合于。属于。在于。至于。b)形容词后缀:勇于负责。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於”3.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成语评论

话说“不绝于耳”这成语,大伙儿肯定不陌生吧?比如楼下广场舞的音响声、邻居装修的电钻声,甚至是朋友圈里刷屏的段子声——这些场景可不就是“声音不停往耳朵里钻”嘛!但咱今天得掰扯清楚,这成语到底啥时候用才合适?它和“余音绕梁”之类的词又有啥区别?别急,这就带你摸个门儿清。

先举个栗子:夏天午后蝉鸣声一阵接一阵,吵得人脑壳疼,这时候说“蝉声不绝于耳”就特贴切。不过您要是听完演唱会,说偶像的歌声“不绝于耳”,那可就不太对味了。说白了,“不绝于耳”重点在“持续不断”,既可能表达烦躁,也可能单纯描述客观现象,关键得看上下文。

你猜这成语打哪儿来的?其实《后汉书》里就有记载:“管弦呕哑,昼夜不绝。”瞧瞧,古人早把“声音不停”的状态玩明白了。不过要我说啊,现在大伙儿用这词可比古人灵活多了。比如同事开会时车轱辘话来回说,咱就能调侃:“您这发言真是建议不绝于耳啊!”既点出重复啰嗦,又不失幽默感。

说到近义词,总有人把“余音绕梁”和它搞混。其实区别挺简单——前者专指美妙声音让人回味,后者更强调声音持续存在。就像吃完火锅,衣服上的味道“不绝于鼻”,但要说“余香绕梁”那可就矫情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个人觉着啊,这成语特别适合形容现代生活的某些魔幻场景。比如我常去的咖啡馆,背景音乐、磨豆机声、顾客谈笑声混在一起,真叫个“喧闹不绝于耳”。但奇怪的是,这种白噪音反而让我码字效率飙升。所以说啊,声音这事儿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咱怎么理解和运用。

最后友情提示,用“不绝于耳”得注意语境。要是夸人歌声动听还非用这个词,保不齐会被当成高级黑。语言这玩意儿就像调料,放对了地方才提鲜,放错了可就齁嗓子啦!

不绝于耳的造句

  1. 造句 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
  2. 造句 每次看书的时候电话声游戏声不绝于耳。
  3. 造句 音乐会虽然结束了,但她那甜美的歌声依然不绝于耳。
  4. 造句 候车大厅里,孩子的哭闹声、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5. 造句 当对爱情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的时候,不知道你的看法怎样,反正我是不胜其烦的了。
  6. 造句 音乐家的演奏结束了,但那动人的旋律仍不绝于耳,仿若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7. 造句 梵歌声声,不绝于耳,青泥片片,芬芳于心。
  8. 造句 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唱响于我们心中。
  9. 造句 被腊梅阵阵暗香吸引,鸟鸣声不绝于耳。
  10. 造句 在中国,尽管对社会道德显著滑坡的呐喊声不绝于耳,大多数人却不愿意东施效颦模仿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