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ú cù bù ān
成语解释: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举止受约束、不自然、不安静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2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繁体字形:局促不安
英文翻译:feel constrained and uneasy
局:1.棋盘:棋局。2.棋类等比赛:开局。对局。当局者迷。3.棋类等比赛的形势或结局:胜局。平局。和局。4.下棋或其他比赛一次叫一局:下了一局棋。5.形势;情况;处境:结局。战局。顾全大局。6.人的器量:局量。局度。7.称某些聚会:饭局。赌局。8.圈套:骗局。9.拘束:局促。局限。10.姓。11.某些商店的名称:书局。
促:1.时间短:短促。急促。2.催;推动:督促。把生产促上去。3.靠近:促膝谈心。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安:1.安定:心神不安。坐不安,立不稳。2.使安定:安民。安神。安邦定国。3.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安之若素。4.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安。治安。转危为安。5.使有合适的位置:安插。安顿。6.安装;设立:安门窗。安电灯。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7.加上:安罪名。安个头衔。8.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9.姓。10.疑问代词。11.问处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12.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安能若无其事?13.安培的简称。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电流强度就是1安。
什么是“局促不安”?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紧张或尴尬而手足无措的状态。比如,第一次参加面试的小李站在会议室门口,手指不停摩挲着衣角,眼神躲闪不敢直视面试官,连准备好的自我介绍都说得结结巴巴——这种连空气都仿佛凝固的场景,就是典型的“局促不安”。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反应?”其实这是人类面对陌生环境的本能防御机制。当我们在意他人评价或担心自己表现不佳时,身体就会像按下警报器般产生生理反应。就像上周同事小王在部门会议上被领导突然点名发言,他瞬间涨红了脸,说话时甚至把PPT翻页笔按得咔嗒乱响,会后却自嘲道:“当时脑子完全空白,现在回想起来真像演了场滑稽戏。”
如何判断他人是否处于局促不安的状态?观察肢体语言是关键。记得有次在咖啡馆遇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她虽然嘴上说着“最近挺好的”,但不停转动手腕上的表带,二郎腿换了七八次姿势,最后咖啡杯里的拉花都被勺子搅成了抽象画。这种言行不一的矛盾感,往往比直接说“我很紧张”更有说服力。
面对这种状态该怎么办?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心理缓冲区。前些天陪表妹参加钢琴考级,发现她候场时反复深呼吸的模样,像极了准备起跳的撑杆跳运动员。我悄悄递给她一颗薄荷糖:“就当是给评委老师表演吃糖特技。”这句玩笑话竟让她噗嗤笑出声,上台时指尖的颤抖也神奇地消失了。有时候,把严肃场景游戏化反而能打破僵局。
现代人似乎比祖辈更容易陷入这种情绪。地铁里低头刷手机的乘客、视频会议中频繁调整摄像头的职场人、甚至直播间里不停整理刘海的主播,这些现象背后都藏着某种集体性的焦虑。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敏感特质也让我们更懂得换位思考——毕竟谁没经历过在电梯里和邻居独处时,盯着楼层数字疯狂跳动的尴尬时刻呢?
下次遇到让人坐立难安的场景,不妨试试“第三视角观察法”。就像上周参加读书会时,有位书友分享时紧张得把《百年孤独》说成了《百年单身》,全场哄笑后反而气氛更融洽了。有时候,允许自己笨拙的真实,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