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ú jí bù ān
成语解释:局蹐:畏缩不安的样子。形容恐惧不安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局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
繁体字形:局蹐不安
英文翻译:Uneasy situation
局:1.棋盘:棋局。2.棋类等比赛:开局。对局。当局者迷。3.棋类等比赛的形势或结局:胜局。平局。和局。4.下棋或其他比赛一次叫一局:下了一局棋。5.形势;情况;处境:结局。战局。顾全大局。6.人的器量:局量。局度。7.称某些聚会:饭局。赌局。8.圈套:骗局。9.拘束:局促。局限。10.姓。11.某些商店的名称:书局。
蹐:小步:~步。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安:1.安定:心神不安。坐不安,立不稳。2.使安定:安民。安神。安邦定国。3.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安之若素。4.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安。治安。转危为安。5.使有合适的位置:安插。安顿。6.安装;设立:安门窗。安电灯。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7.加上:安罪名。安个头衔。8.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9.姓。10.疑问代词。11.问处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12.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安能若无其事?13.安培的简称。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电流强度就是1安。
“局蹐不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描述的状态你可能再熟悉不过了——想象一下,你坐在会议室里被领导突然点名发言,手心冒汗、眼神乱飘、后背绷直,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了,这种缩手缩脚、浑身不自在的感觉就是“局蹐不安”。
这个成语和“局促不安”有什么区别?很多人会把这两个词混用,其实“局蹐不安”更强调“蜷缩身体”的肢体语言。比如古代书生面圣时跪伏在地不敢抬头,现代人虽然不用下跪,但遇到重要场合手脚不知往哪儿放的窘态,都是这个词的生动写照。
上周我在地铁上亲眼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穿校服的初中生攥着月考卷子,试卷边角被捏得皱巴巴的。他每隔五秒就偷瞄一眼身旁的母亲,喉结上下滚动着,却始终没勇气把68分的数学成绩说出口。这种想说又不敢说的焦虑,像极了成语里那只缩在壳里的蜗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根源在于对评价体系的过度在意。就像刚入职的新人汇报方案时,明明准备充分,却在看到台下十几双眼睛的瞬间,声音突然发颤——这其实是大脑的杏仁核在拉警报,提醒我们“此刻正在被审视”。
我有个做直播的朋友分享过破局妙招:把注意力从“别人怎么看我”转向“我能提供什么价值”。当她不再纠结弹幕里的每条评论,而是专注讲解产品细节时,原本僵硬的肢体语言自然就舒展开了。这种心态转变,恰似春冰化水,让“局蹐”状态慢慢消融。
当代社会给了我们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但镁光灯下的压力也成倍增长。下次当你觉得呼吸不畅、肌肉紧绷时,不妨试试“场景缩放法”:设想把此刻的会议室等比缩小成乐高积木,那些令你紧张的面孔瞬间变成可爱的迷你玩偶——这种认知重构,往往能让紧绷的神经找到松弛的缝隙。
从甲骨文的“局”字象形看,古人早就懂得屋檐下曲身而行的智慧。今天的我们不必真的弯腰低头,但懂得在压力中给自己留一方舒展空间,或许就是穿越三千年的生存智慧给现代人的温柔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