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xīn bēi pò
成语解释: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
成语出处:《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繁体字形:驚心悲魄
英文翻译:Breathtaking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悲:1.伤心:悲喜交集。2.怜悯:慈悲。3.悲壮:悲歌。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惊心悲魄”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描述的是那种让人内心震动、悲痛到骨子里的强烈情绪。比如我们常说“地震后的废墟场景令人惊心悲魄”,这里的“惊心”是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悲魄”则是情感深处的哀痛。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类场景能让人产生如此复杂的感受?或许是因为人类对生命消逝的本能共情,以及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交织在了一起。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吧。假设你看到一位老人蹲在街头,颤抖着捡起被风吹散的药盒,嘴里念叨着“这是老伴的救命药啊”。那一瞬间,你可能会觉得“惊心悲魄”——既为他的困境揪心,又为命运的无常感到悲凉。这种情绪冲击,往往比直接说“难过”更有画面感。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应用场景。比如有新闻报道“网络暴力导致少年抑郁自杀,其母的控诉视频令人惊心悲魄”。这时候的“惊心”来自对虚拟世界杀伤力的震惊,“悲魄”则源于对鲜活生命消逝的痛惜。这种传统成语与现代事件的碰撞,恰恰说明人类的情感共鸣是跨越时代的。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悲伤,为什么要用这么重的词?其实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四个字就能精准传递多层含义。就像我曾在医院走廊目睹家属抱头痛哭的场景,当时脑海里跳出来的就是“惊心悲魄”。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确实找不到更贴切的表达。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保持感知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刺激让我们变得麻木。但当我们说某个故事“惊心悲魄”时,其实是在确认自己依然保有对他人苦难的共情力。这种能力,或许正是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镜子,既反映现实,也塑造认知。下次遇到让你心头一紧、鼻头一酸的事情,不妨试试用“惊心悲魄”来描述。说不定你会发现,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深层感受,正在这个成语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