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xīn chǐ pò
成语解释:见“惊心丧魄”。
成语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驚心褫魄
英文翻译:Dreadful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褫:1.脱去;解下:解佩而褫绅。2.剥夺:褫革。褫职。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生活中哪些场景会让人"惊心褫魄"?记得去年台风过境时,我在阳台上看见碗口粗的树枝被风卷着砸向邻居家的雨棚,金属支架瞬间扭曲变形,那一刻血液仿佛凝固,耳边只剩下自己咚咚的心跳声。这种强烈的心理冲击,正是这个成语最贴切的写照。
成语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藏在"惊"和"褫"这两个动作里。"惊"是外在刺激引发的本能反应,比如深夜独行突然听到背后急促脚步声;"褫"则是内心被强行剥离安全感的持续状态,好比看悬疑片时明知凶手就在画面里却找不出破绽的焦灼感。二者叠加才构成完整的心理震撼。
现代人真的需要这种强烈刺激吗?上周路过十字路口,亲眼目睹电瓶车闯红灯引发的碰撞。刺耳的刹车声后,满地散落的外卖餐盒还在冒着热气。这个画面让我突然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就像长期泡在温水里的青蛙,偶尔的惊心时刻反而能激活麻木的感知系统。
如何区分"惊心褫魄"与普通惊吓?关键在于后续影响。普通的惊吓像石子入水,涟漪很快消散。而真正令人惊心褫魄的经历,会在记忆里凿出刻痕。就像我七岁时在泳池溺水,虽然被及时救起,但至今看到深水区仍会下意识屏住呼吸——这种持久的心理烙印,才是这个成语的精髓。
有趣的是,这种体验也有积极价值。去年公司团建玩密室逃脱,当队友破解最后一个机关时,密室里突然亮起的红光配合机械运转的轰鸣声,让所有人不约而同发出惊呼。事后大家反而因为共享了这种"惊心时刻",团队凝聚力明显提升。可见适度的心理冲击能成为人际关系的粘合剂。
在影像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获得"惊心褫魄"体验的方式正在改变。上周参观沉浸式艺术展,当数字瀑布从天花板倾泻而下的瞬间,展厅里此起彼伏的抽气声证明:即便知道是虚拟影像,人类对强烈刺激的本能反应依然鲜活如初。这或许就是成语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载体在变,但心灵震颤的本质永恒。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既渴望安稳又需要适度刺激的矛盾心理,就像坐在过山车上紧紧抓住扶手的手:既害怕失控的坠落感,又享受突破常规的兴奋。这种微妙的平衡,或许正是"惊心褫魄"能流传千年的深层原因——它精准捕捉了人性中危险与诱惑并存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