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xīn hài shén
成语解释:谓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闻说,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驚心駭神
英文翻译:Horror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神:1.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神位。财神。无神论。多神教。2.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料事如神。用兵如神。3.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神妙:神速。神效。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4.精神;精力:凝神。费神。聚精会神。双目炯炯有神。5.神气:神色。神情。瞧他那个神儿,准是有什么心事。6.聪明;机灵:瞧!这孩子真神。7.姓。
提到“惊心骇神”这个成语,许多人会联想到“恐怖”或“震撼”的场景,但它其实更像一种对极端体验的精准描述。比如站在悬崖边缘俯瞰万丈深渊,狂风呼啸而过,脚下碎石滚落深谷的瞬间,那种头皮发麻的窒息感,就是“惊心骇神”的绝佳写照。
问题一:这个成语只能在恐怖场景中使用吗?完全不是。记得去年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青铜神树的纹路在射灯下忽明忽暗,三千年前的工匠竟能铸造出如此精密的器物,那种跨越时空的震撼同样令人“惊心骇神”。古人用词的精妙在于,它能同时涵盖恐惧与敬畏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电影《流浪地球》里有段场景:当行星发动机喷射的蓝光划破永夜,冰封的上海陆家嘴建筑群在强光中若隐若现。这种末日景象与人类抗争精神的强烈对冲,让观众既感到压迫又热血沸腾——这正是现代语境下“惊心骇神”的生动演绎。
问题二:如何避免用这个成语显得夸张?关键在于场景的铺垫。就像描写台风过境,若只说“树木摇晃”自然不够,但若加上“六层楼高的广告牌像纸片般被撕碎,混凝土电线杆在半空拧成麻花”,此时再用“惊心骇神”,画面感与冲击力就浑然天成了。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代创作中有独特价值。当我们在短视频时代习惯了碎片化刺激,“惊心骇神”式的表达反而能唤醒人们麻木的感官。就像去年攀登哈巴雪山时,看着前方队友的冰镐在冰川上擦出的火花,那种生死一线的真实感,是任何特效都难以复制的生命体验。
敦煌莫高窟的讲解员曾讲述过壁画修复的故事:当考古人员用显微镜发现唐代画工在菩萨眼角勾勒的0.1毫米金线时,那种跨越千年的匠心对决,比任何虚构的鬼怪传说都更令人“惊心骇神”。这提醒我们:真正的震撼往往藏在细节里,而非流于表面的声势浩大。
下次遇到让你呼吸停滞的瞬间,不妨试试这个成语。但记得像烹饪加盐——撒得恰到好处才能提鲜,过量反而破坏整体味道。毕竟语言的美感,在于精准击中那个“既害怕又想再看一眼”的微妙心理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