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xīn
  • hài
  • zhǔ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ng xīn hài zhǔ

成语解释: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驚心駭矚

英文翻译:Astonished

惊心骇瞩的意思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瞩:注视:瞩目。瞩望。高瞻远瞩。

成语评论

提到“惊心骇瞩”,许多人可能会先疑惑: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描述的是某种场景或事件让人感到极度震惊、甚至不敢直视的状态。比如,“火灾后的废墟焦黑一片,断裂的钢筋和烧焦的家具散落一地,现场景象堪称惊心骇瞩”。这种画面带来的冲击力,正是成语想要传递的核心感受。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程度的震惊和“触目惊心”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惊心骇瞩”更强调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理震撼。比如纪录片中拍摄的海洋塑料污染,成堆的垃圾覆盖海面,海龟被渔网缠住挣扎——这种直观的画面让人瞬间产生强烈的不安,甚至移开目光,这就是典型的“惊心骇瞩”。

生活中其实也能找到对应场景。比如朋友分享登山遇险经历:“当时脚下一滑,整个人挂在悬崖边,低头看见百米深的峡谷,那一刻的恐惧真是惊心骇瞩。”这种亲身经历的真实感,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

值得思考的是,现代人面对“惊心骇瞩”的耐受力是否在变化?社交媒体上每天充斥着各种惊人画面,从战争影像到灾难现场,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快速划向下一条内容。但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惊心骇瞩”,比如气候变化的直观证据,反而需要人们保持这种敏感度。适度运用这类成语,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对重要问题变得麻木。

用好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场景选择。它适合描述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强烈视觉冲击,比如考古队首次打开千年古墓时,手电筒光束下突然出现的壁画;或是野生动物摄影师近距离拍到的猎食瞬间。这些画面本身具有故事性,用“惊心骇瞩”来形容,能让读者立即产生画面联想。

语言文字的魅力正在于此——四个字就能唤醒沉睡的想象力。下次遇到让人瞳孔收缩、呼吸暂停的场景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就像给文字装上广角镜头,瞬间拉近读者与场景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