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xīn dào dǎn
成语解释: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成语出处: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释言》上卷:“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恐惧到极点
繁体字形:驚心悼膽
英文翻译:heart startled and gallbladder broken -- extremely frightened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悼:悼念:追悼。哀悼。悼亡。悼词。
胆:1.胆囊的通称。2.(胆儿)胆量:胆怯。胆大心细。胆小如鼠。壮壮胆儿。3.装在器物内部,可以容纳水、空气等物的东西:球胆。暖水瓶的胆。4.(Dǎn)姓。
“惊心悼胆”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某种场景或事件让人感到极度恐惧、心神不宁。比如有人这样描述一次地震经历:“深夜突然地动山摇,整栋楼像被巨人摇晃的积木,那一刻真是惊心悼胆,连呼吸都忘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感受到成语传递的强烈情绪。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惊心动魄’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震撼感,但“惊心悼胆”更侧重心理层面的恐惧与不安。比如一部悬疑小说里,主角发现凶手留下的线索竟与自己的过去有关,作者写道:“他盯着那张泛黄的照片,惊心悼胆的感觉像蛇一样爬上脊背。”这里不仅营造了紧张氛围,还暗示了角色内心的挣扎。
生活中是否也有适用场景?当然有!想象第一次在千人会场演讲的经历:聚光灯打下来的瞬间,手心冒汗、喉咙发紧,台下无数眼睛像探照灯般扫过来——这种“惊心悼胆”的时刻,反而能激发潜能。有个学生曾分享:“当我硬着头皮开口时,那些恐惧突然化成了流畅的表达。”你看,强烈的情绪未必全是坏事。
为什么这类成语容易被误解?我认为与使用场景的稀缺性有关。就像老物件需要经常擦拭才不会蒙尘,语言也需要在交流中保持活力。试着在写冒险故事时用上它:“探险队穿过幽暗洞穴,石壁上的古老符号让众人惊心悼胆,仿佛有双眼睛在暗处窥视。”是不是比直白描写“害怕”更有画面感?
语言是活的工具箱,关键在于怎么用。下次遇到让你汗毛直立的场景,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像一扇特殊的窗户,既能准确传递感受,又能为文字增添古典韵味。毕竟,精准的表达就像给思想穿上合身的衣裳,总能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