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ǔ bù lí kǒu
成语解释: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成语出处: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常与“拳不离手”连用
繁体字形:麯不離口
英文翻译:practice singing all the time
曲:[qǔ]1.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2.(曲儿)歌曲:曲调。戏曲。小曲儿。高歌一曲。3.歌谱:《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的曲。[qū]1.弯曲(跟“直”相对):曲线。曲尺。弯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径通幽。2.使弯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3.弯曲的地方:河曲。4.不公正;无理:是非曲直。5.姓。6.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离:1.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2.离开,分开:分离。离别。离家。离散(sàn)。离职。离异。离间(jiàn)。支离破碎。3.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4.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5.古同“罹”,遭受。6.古同“缡”,妇女的佩巾。7.〔离离〕形容草木茂盛,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8.姓。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曲不离口”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反复练习的重要性。比如小张刚学吉他时总抱怨手指疼,但老师说:“曲不离口,琴不离手,弹多了茧子出来自然就不疼了。”三个月后,他手指磨出厚茧,真的能流畅弹奏《爱的罗曼史》了。
有人会问:反复做同一件事不会枯燥吗?其实这就像背英语单词,刚开始记20个要花半小时,坚持每天用零碎时间温习,两周后居然能脱口而出"serendipity"这种复杂词汇。最近我发现,用单词APP的碎片化学习功能,既避免了枯燥又保持新鲜感。
工作中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市场部小李每天坚持整理行业数据,起初觉得是重复劳动。半年后竞标关键客户时,他脱口而出的市场趋势分析直接打动了甲方。这让我想到,所谓"专业素养",不就是把基础工作做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吗?
有趣的是,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持续重复能强化大脑神经回路。就像经常走的小路会变成大道,反复练习的技能会形成"肌肉记忆"。上周教外婆视频通话,她起初总按错键,现在每天主动打来三次,已经能熟练使用美颜滤镜了。
不过要注意避免机械重复。邻居小孩练钢琴时,他妈妈会每周更换练习曲目,同时保留20%旧曲目巩固基础。这种新旧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练习频率,又增添了新鲜感,或许才是"曲不离口"的现代诠释。
当我们觉得某个技能难以突破时,不妨想想厨房里的大师傅——他们行云流水的刀工,哪次不是千万次重复练就的?下次切土豆丝总断掉时,或许该笑着告诉自己:再多切两筐,说不定就能切出能穿针的银针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