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ēng
  • r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ēng sǐ ròu gǔ

成语解释: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生死肉骨

英文翻译:provide miraculous relief

生死肉骨的意思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成语评论

生死肉骨”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其实它背后藏着温暖的故事。比如:“那位医生用尽毕生所学,硬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真可谓生死肉骨之功。”这里既形容医术高超,更暗含“赋予新生”的深层含义。

为什么用“肉骨”这么血腥的比喻?这得追溯到《左传》的典故。原意是指让白骨重新长出肌肉,后来引申为“救命之恩大过天”。就像现代人说“再生父母”,只不过古人用词更形象,把“救命”和“再造身体”画了等号。

在社区志愿者老张身上我见过这种精神。去年暴雨夜,他蹚着齐腰深的水背出被困老人,事后只说:“我就是个会游泳的普通人。”但那些被救者眼里,他就是“生死肉骨”的化身。这种平凡人的非凡之举,比成语本身更有温度。

现在还用得上这个成语吗?急诊室里的除颤仪“砰”的一声响,监护仪重新跳动的曲线;支教老师教会山里孩子写第一个汉字时发亮的眼睛——这些都是当代的“生死肉骨”。它不只是救命,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有人觉得这成语过时了,我倒觉得老词新用更有味道。就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历经千年反而沉淀出独特的美。关键不在词藻多华丽,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能在快餐时代,读懂这份对生命的郑重其事。

下次看到ICU外疲惫的家属,或是福利院里给老人剪指甲的义工,或许你会突然明白:生死肉骨从来不是古代传说,而是正在发生的当代史诗。那些温暖的手掌,正在默默修复着这个世界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