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ròu wèi hán
成语解释: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中年丧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议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人刚死不久
繁体字形:骨肉未寒
英文翻译:the dead man has not yet become cold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未:1.副词。1.不:未便。未知可否。2.没;没有:未见此人。2.地支的第八位。3.未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十三点到十五点。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骨肉未寒”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亲人的遗体还未冷却”,实际用来形容人刚去世不久,身边的人或事就发生了变化。比如“父亲刚去世两天,几个子女已经开始为遗产争吵,真是骨肉未寒啊!”这样的场景既令人唏嘘,又直观展现了成语的讽刺意味。
人们为什么会用这个成语?其实它不单指对逝者的不敬,更多是警示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脆弱性。比如历史故事中,某位大臣刚咽气,政敌便向皇帝进谗言:“您看,他生前推荐的官员现在都成了祸患。”皇帝叹息道:“骨肉未寒,便有人急着推翻他的主张。”这里的“骨肉”已延伸为政治盟友或精神纽带,暗示关系破裂之迅速。
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某创业公司创始人突发心梗离世,三天后董事会就通过股权重组方案,老员工感叹:“创始人骨肉未寒,公司就急着改朝换代。”这种用法跳脱了血缘框架,转而指向价值认同的消散速度。
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未必。我曾见老字号餐馆主厨退休时,徒弟们连夜复刻他的招牌菜谱,同行称赞:“老爷子骨肉未寒,新菜已端上桌了。”这里用诙谐方式既表达传承决心,又暗含对时效性的强调——把握时机不一定是坏事。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古代用“寒”形容遗体冷却,现代人可能觉得夸张。但换个角度看,“未寒”其实在强调时间紧迫性。就像刚煮好的茶要趁热喝,很多事确实需要把握转瞬即逝的窗口期。只是当这种紧迫性与人情冷暖挂钩时,就滋生了成语的批判色彩。
观察当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用行动替代哀思。去年参加长辈葬礼时,发现年轻一代不再守着灵柩哭泣,而是立即着手处理保险、遗产等事务。这种转变未必是冷漠,更像是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折射。当“骨肉未寒”逐渐演变成时间管理术语时,或许我们该思考: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给情感留出应有的温度空间?
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赋予新解。下次听到“骨肉未寒”,不妨多问句:“这个‘寒’究竟是指逝者的体温,还是人心的温度?”答案或许会随着场景变化,但正是这种多义性,让四个字的古老成语始终叩击着时代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