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s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bù shí shū

成语解释: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繁体字形:目不識書

英文翻译:not know a single word

目不识书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成语评论

目不识书”这个词乍一听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它到底是在形容一个人不认字,还是压根儿不爱看书?其实这个词本身并不算常见成语,更像是从“目不识丁”演化而来的调侃说法,字面意思是“眼睛看到书却认不得内容”,常用来暗指一个人缺乏学习意识或文化积累。比如同事老张总抱怨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工作遇到瓶颈时却拒绝查资料,大家私下打趣:“老张这是典型的目不识书啊!”

这个说法和“文盲”有什么区别呢?关键在于主动性。“文盲”多指客观条件限制下的不识字状态,而“目不识书”更强调主观上对知识的回避。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手机不离手,刷短视频能看三小时,翻开专业书籍三分钟就犯困——这种“选择性阅读障碍”或许才是当代版“目不识书”的真实写照。

上周在咖啡馆碰到件趣事:两个中学生对着作业本抓耳挠腮,桌上崭新的教材连塑封都没拆。其中一个嘟囔:“这些公式网上又用不着,背了有啥用?”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当知识获取变得过于便捷,反而可能削弱系统化学习的能力。就像总点外卖的人容易失去做饭技能,习惯碎片化信息的人,也可能渐渐丧失深度阅读的耐心。

不过换个角度看,“目不识书”未必全是坏事。邻居王阿姨种了一辈子地,虽然看不懂农药说明书,但她凭着几十年经验总结的二十四节气种植法,比很多照着教科书操作的年轻人收成更好。这让我想到:实践智慧与书本知识,或许本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了哪边都走不稳当。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现在很多知识博主一边教大家“五分钟读完一本书”,一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现代人的认知困境——我们既渴望快速获取信息,又隐隐担心自己沦为“伪学习者”。就像健身房里办卡却从不锻炼的人,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状态,算不算另一种“目不识书”?

观察发现,真正打破“目不识书”魔咒的人,往往找到了知识和生活的连接点。朋友小陈原本讨厌历史,有次玩古建筑拼装模型时,居然主动翻起了《中国建筑史》。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解码器,当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变成解决问题的钥匙时,“看书”自然会从任务变成享受。

说到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目不识书”与其说是能力问题,不如说是选择问题。就像站在自助餐厅里,有人盯着菜单不知所措,有人精准挑选所需营养。培养筛选和消化信息的能力,或许比单纯强调“多读书”更重要。毕竟,真正的阅读从不是眼睛扫过多少页纸,而是思维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多少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