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jī ěr wén
成语解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亲自见闻
繁体字形:目撃耳聞
英文翻译:from this green earth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击:1.打;敲:击鼓。旁敲侧击。2.攻打:袭击。声东击西。3.碰:撞击。肩摩毂(gǔ)击。4.接触:目击。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目击耳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直接观察和体验。比如,最近小区里新开了一家面包店,邻居张阿姨兴奋地跟我说:“我昨天可是目击耳闻了,那家店早上六点就开始排队,香味隔着半条街都能闻到!”这种描述瞬间让人对面包店产生了兴趣。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目击耳闻”比道听途说更可信?答案很简单——它减少了信息传递中的“中间商”。比如网上流传某个明星的八卦新闻,如果只是网友转述,细节可能被添油加醋;但如果是你朋友在现场亲眼看到明星扶老奶奶过马路,这种一手信息显然更让人信服。
再举个有趣的例子。去年旅游时,我在黄山亲眼看到云雾从山脚翻涌而上,耳边听到松涛声和鸟鸣交织,这种“目击耳闻”的震撼,比看一百张风景照都来得真实。这也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习惯通过手机屏幕看世界,反而忽略了亲身观察的重要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击耳闻虽然能提供直接证据,但也可能带有主观视角。比如两辆车的剐蹭事故,不同目击者对责任划分的描述可能大相径庭。这时候就需要结合监控录像等客观证据来判断。在我看来,这个成语不仅强调“眼见为实”,也在提醒我们保持开放心态,避免被单一视角局限。
生活中其实处处能用到“目击耳闻”的智慧。比如家长教育孩子时,与其反复说“陌生人危险”,不如带孩子观察蜜蜂采蜜时如何保护自己;公司开会讨论方案时,实地考察过的同事提出的建议,往往比纸上谈兵更有说服力。说白了,真实体验永远是打破偏见的最佳武器。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短视频获取信息,但短短15秒的内容往往只展示片段。这时候更需要我们主动走出去,用目击耳闻的方式验证真伪。毕竟,世界远比算法推荐给我们的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