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wén zé sòng
成语解释: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记忆力好
繁体字形:耳聞則誦
英文翻译:with good memory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诵:1.朗读;读出声音来:朗诵。诵诗。2.背诵:过目成诵。3.述说:传诵。称诵。
哎哟,你听说过“耳闻则诵”这个成语吗?说白了,这就是形容一个人记忆力贼好,听一遍就能背得滚瓜烂熟。比如古代科举考试的书生,要是真能“耳闻则诵”,那背四书五经简直跟玩儿似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这技能是不是也适用呢?比如背单词的时候,要是能听一遍就记住,那英语考试还怕啥?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成语是不是只适合形容天才啊?”其实不然。举个例子,我邻居家小孩学古诗,老师念三遍他就能背下来,家长逢人就夸他“耳闻则诵”。但你知道吗?后来发现这孩子每天睡前都会偷偷复习——所以说啊,天赋和努力常常是双胞胎,光看到结果容易忽略过程。
话说回来,“耳闻则诵”有没有什么隐藏的坑呢?你懂的,单靠死记硬背容易变成“复读机”。就像背数学公式,光记住不会用,考试照样抓瞎。这时候就显出理解的重要性了——好比吃包子,光数有几个褶儿有啥用?关键得尝到馅儿是啥味儿嘛!
不过说实在的,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耳闻则诵”的能力还重要吗?你看现在有语音备忘录、智能笔记,谁还非得靠脑子硬记?但换个角度想,这种能力就像手机里的备用电池,关键时刻没网没电的时候,靠谱的还是自己的本事。再说了,背得快的人学新语言、记人名,那社交场合可吃香了!
个人觉得啊,这成语放到现在更像是个“能力放大器”。好比打游戏时的加速道具,能帮你快速积累知识,但真要打通关,还得靠策略和操作。就像我大学那会儿,有个同学能把整本《刑法》倒背如流,但案例分析时还得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拿高分。所以说,记忆力和应用能力,这俩兄弟得手拉手往前走才行。
最后唠叨一句,别因为自己做不到“耳闻则诵”就妄自菲薄。学习方法千百种,有人靠听,有人靠写,还有人得边溜达边背。找准自己的节奏,把知识嚼碎了消化掉,这才是正经事儿。你说是这个理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