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jiàn ěr wén
成语解释: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成语出处: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亲自见闻
繁体字形:目見耳聞
英文翻译:from this green earth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目见耳闻"这个成语。比如邻居张叔总说:"那些网红景点啊,得自己去看去听才知道真假,光刷短视频就像隔靴搔痒。"这句话生动体现了成语的核心——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真实认知。
为什么强调亲身经历?去年我参加企业参访时深有体会。项目主管指着自动化产线说:"这套设备故障率只有0.1%",但当我亲眼看见机械臂突然卡顿时,才对精密设备维护的难度有了实感。这印证了《汉书》里"百闻不如一见"的智慧。
现在网络信息爆炸,有个有趣现象:有人看十篇攻略不如亲自走错一次路记得牢。就像学游泳,看再多教学视频,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换气。这是否说明人类大脑对直接经验的记忆更深刻?心理学研究显示,多重感官参与的体验能激活更多脑区,自然印象深刻。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朋友小王为考证"养生偏方",连续生吃大蒜导致胃痛,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早就提醒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更需用心辨之"。现代人更应该学会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间找平衡。
最近在社区做志愿者时发现,老人们教孩子包粽子,比起视频教程,手把手教学能让孩子们更快掌握要领。这种代际传承的场景,恰好印证了直接经验在文化延续中的独特价值。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数字化时代,实体博物馆、现场演出依然不可替代的原因。
下次遇到争议话题时,不妨先放下手机。就像判断一家新餐馆的菜品,与其看百条点评,不如约上三五好友去尝鲜。毕竟酸甜苦辣的个人体验,永远比评分网站的星星更鲜活生动。生活这本大书,终究要靠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