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wén yǎn jiàn
成语解释: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成语出处: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亲眼所见
繁体字形:耳聞眼見
英文翻译:Hearing, hearing and seeing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哎哟,说到“耳闻眼见”这个成语,老铁们肯定不陌生吧?说白了,就是“耳朵听来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实在”。举个栗子啊,小明总听同事说新来的领导特别凶,结果第一次开会发现人家说话温声细语,还主动帮大家解决问题——这不就是典型的“耳闻不如眼见”嘛!
那问题来了:为啥人们总爱相信亲眼所见的东西?你琢磨啊,耳朵听到的信息像不像二手货?比如网上传某明星耍大牌,结果你亲自去现场发现人家对粉丝特别耐心,这时候你肯定一拍大腿:“害,传言果然不靠谱!” 这种反差说白了,就是大脑对直接经验的信任度天然更高。
再整点新鲜的!记得上次我去云南旅游,网上都说那个网红古镇商业气息太重。结果到实地一看,青石板路配着纳西族老奶奶织布的场景,阳光穿过瓦檐洒在土陶罐上,美得跟画似的。这时候你不得感慨一句:“幸好没光听攻略,自己来看了才踏实!”
不过话说回来,耳闻眼见也得看情况。比如学历史课的时候,咱总不能穿越回去亲眼见证吧?这时候靠谱的文献资料反而更重要。所以说啊,这个成语的精髓其实是提醒咱们:关键信息得尽量多渠道验证,别急着下结论。
我自个儿倒是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短视频时代,好多人把“眼见”的范围都扩大了。比如看直播买水果,虽然摸不着实物,但看着主播现场试吃、测甜度,也算某种程度的“眼见为实”。这算不算新时代对传统成语的延伸理解呢?
最后插句实在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耳闻眼见”更像是个生存指南。就像老话说的“百闻不如一见”,但咱也别走极端。该查证的时候别偷懒,该相信的时候别多疑,找到平衡点才是正经事。毕竟啊,世界这么大,光靠耳朵或眼睛哪够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