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ò
  • sh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ò jí shi yú

成语解释:犹殃及池鱼。比喻无辜波及而受害。

成语出处: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无端受害

繁体字形:禍及池魚

英文翻译:Fish in the pond

祸及池鱼的意思

祸:1.灾难;不幸的事或情况。与“福”相对:灾祸。闯祸。2.损害:祸国殃民。

及:1.达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将及十载。2.赶上:及时。及早。望尘莫及。3.比得上:论学习,我不及他。4.推及;顾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5.姓。6.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池:1.池塘:游泳池。养鱼池。盐池。2.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花池。乐(yuè)池。3.旧时指剧场正厅的前部:池座。4.护城河:城池。5.姓。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成语评论

祸及池鱼”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灾祸波及池塘里的鱼”,用来比喻无辜的人或事物因他人问题而受到牵连。举个例子:邻居家水管爆裂却迟迟不修,结果水渗到你家导致墙面发霉——这就是典型的“自家问题未解决,反而祸及池鱼”。

为什么会出现“池鱼遭殃”的情况?其实这和现代社会的高度关联性有关。比如某家工厂违规排污,看似只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但下游居民可能因此生病,农田可能绝收,最终整个区域的生态链都会受损。这种连锁反应,恰恰印证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历史上有个真实案例:春秋时期,宋国城门失火,人们为取水灭火抽干了护城河,结果河里的鱼全部干死。这个典故生动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不当,反而会造成次生灾害。就像现在某些地方为扑灭山火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结果污染了水源。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内涵。我们每个人既是“池鱼”也可能是“纵火者”——比如疫情期间,一个人瞒报行程可能导致整个小区被封控。这种时候,责任感就像池塘的防护堤,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守护他人。

遇到可能“祸及池鱼”的情况该怎么办?某科技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开发新产品时,会提前评估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就像给“池塘”提前装上水位监测仪。这种前瞻性思维,既避免了法律风险,又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衍生出了反向思考——有时候主动当“池鱼”也能化解危机。比如社区里发现疫情时,居民自愿配合隔离,虽然暂时不便,却阻断了传播链。这告诉我们,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个体的适度牺牲可能换来集体安全

从更深层看,“祸及池鱼”现象提醒我们:在制定任何决策时,不能只盯着眼前目标。就像城市规划者建设高架桥,如果只考虑车流畅通,忽视周边居民的噪音困扰,最终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多方共赢的平衡点。

最近读到一本环境经济学的书,作者提出“责任涟漪”概念: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像石子入水般产生扩散影响。这个视角下,“池鱼”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整个责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或许当我们学会用这样的全局观思考时,很多问题就能防患于未然。

祸及池鱼的造句

  1. 造句 城门失火,祸及池鱼,在把城门的火灭了以后,至少要看看池子的鱼有没有事吧。
  2. 造句 看着因为祸及池鱼而洒向自己的汤水,刘诗诗惊呼一声。
  3. 造句 一路上,不知多少鸟兽巫人被祸及池鱼。
  4. 造句 无奈现在大伙儿都认定梁丘锋得罪了罗执事,为了不被祸及池鱼,谁都不敢再跟梁丘锋来往。
  5. 造句 于是张浩将铁盘置于头顶徐徐后退,弱小的身子在如雨般的丈大石头中穿梭,希望能退出个二里之地来,以免祸及池鱼。
  6. 造句 季寒没上去搭话,吵架中的女生和两头西班斗牛没什么两样,都是疯红了眼,他可不想祸及池鱼!那男生也是一副避而远之地挪到了他的旁边。
  7. 造句 狐小迷低眉一笑,敛去心头种种烦忧,遣退了身后伺候的明儿,以免自己祸及池鱼。
  8. 造句 听见如同放鞭炮的音爆,附近的一些人都纷纷过来围观,但是一见到两人如此凶悍的打斗,不禁被吓了一大跳,就算胆大者都无一不赶紧逃离,以免祸及池鱼。
  9. 造句 其一,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辨惑》中说:“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10. 造句 有了安妍熙带头,其他女店员面面相觑,之后纷纷扔下一句话跑路为先,以免祸及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