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n xián bá néng
成语解释:犹言进贤任能。
成语出处:《魏书·任城王澄传》:“进贤拔能,重官人之举;标赏忠靖,旌养人之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选用人才
繁体字形:進賢拔能
英文翻译:To improve one's talents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拔:1.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拔草。拔剑。拔刺。拔了一颗牙。拔了祸根。2.吸出(毒气等):拔毒。拔火。拔罐子。3.挑选(多指人才):选拔。4.向高提:拔嗓子。5.超出;高出:海拔。出类拔萃。6.夺取;攻克(据点、城池等):连拔敌军三个据点。7.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8.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进贤拔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其实讲的就是“推举有才的人,选拔能干的事”。比如一家公司想要快速发展,老板发现基层员工小张虽然年轻,但总能在会议上提出创新方案,于是力排众议把他提拔为项目经理——这就是典型的“进贤拔能”。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强调“主动选拔”?举个反例更容易理解。某单位明明有擅长协调的老王,领导却坚持让亲戚负责重要项目,结果团队效率低下。这种“任人唯亲”的对比,恰好说明“进贤拔能”对组织发展有多重要。
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有哪些新体现?互联网大厂的“活水计划”就是个好例子。某程序员在客服部门发现了产品设计的优化空间,通过内部竞聘机制直接转岗到研发团队,最终主导开发出爆款功能。这种打破资历、跨部门挖掘人才的做法,让“拔能”有了更灵活的实现方式。
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避免“拔错人”?某创业公司CEO分享过经验:他们让被提拔者先带领短期项目,就像游戏里的“试用关卡”。市场部的小李通过三个月的新品推广试炼,用数据证明了自己的决策能力,这才正式升任总监。这种“实践检验”比单纯看履历更靠谱。
我个人观察发现,短视频平台兴起后,“草根人才”有了更多被发现的机会。有个农村小伙靠拍农业科普视频走红,被省农科院破格聘为技术顾问。这种“民间高手被官方认可”的现象,算是数字时代的“进贤拔能”新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用AI分析员工的工作数据,自动识别潜在管理者。虽然算法能减少主观偏见,但某科技公司HR总监提醒:系统可能会忽略“暂时没机会表现”的潜力股。看来“机器筛选+人工判断”的组合拳,才是当代“拔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近读到个有趣案例:某县城中学让优秀学生参与校务管理,有个高中生提出的食堂改革方案,居然比后勤主任的还实用。这件事让我想到,“贤能”未必只在成年人中,打破年龄界限的选拔机制,或许能激发更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