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
  • xián
  • chù
  • nì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n xián chù nìng

成语解释:进用贤良,黜退奸佞。

成语出处:《魏书·崔光传》:“博采刍尧,进贤黜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用人等

繁体字形:進賢黜佞

英文翻译:Advance the virtuous and dethrone the sycophant

进贤黜佞的意思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黜:降职;罢免;废除:黜退。罢黜。

佞:1.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谄佞。奸佞。佞人。佞臣。2.有才智:不佞(谦称自己)。

成语评论

进贤黜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特别实用。比如,某公司新上任的部门经理发现团队里有人能力不足却擅长拍马屁,而几个踏实能干的员工总被忽视。于是他果断调整策略,提拔了真正有能力的下属,同时把只会逢迎的人调离核心岗位。结果呢?团队效率直线上升,项目进度比预期快了一倍。这不就是“进贤黜佞”的现实版应用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管理者明知该提拔贤才,却还是重用阿谀奉承的人?”其实这和短期利益有关——谄媚者往往能快速营造“和谐”假象,而培养贤才需要更长的耐心。就像种果树,有人宁愿摘现成的酸果子,也不愿等三年后的甜桃。但从长远看,只有坚持“进贤黜佞”的领导者,才能带出真正有战斗力的团队。

记得朋友分享过一个案例:某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董事长顶着压力撤换了五位只会说漂亮话的中层,换上了懂技术的年轻骨干。最初三个月确实鸡飞狗跳,但半年后新产品上线,直接抢占了15%的市场份额。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虽然不用“佞臣”这个词,但形式主义的汇报、数据造假等现象,本质上和古代的谄媚行为没什么区别。

个人认为,“进贤黜佞”不仅是领导者的责任,每个普通人也该用它当镜子照照自己。比如在合作项目中,是选择附和他人观点求安稳,还是冒着被反驳的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前者可能暂时讨喜,后者才是推动进步的关键。毕竟,真正的贤能之士,靠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讨好技巧。

下次看到单位里能者多劳却不受重视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提醒我们:无论是管理国家还是经营小团队,剔除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给实干者创造舞台,才是持续发展的正途。就像修剪盆栽,只有果断剪去杂枝,主干才能长得更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