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n xián chù jiān
成语解释:犹言进贤黜佞。
成语出处:明·郑晓《今言》第四卷:“优厘大开离照,独运乾刚,进贤黜奸,明令赏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用人等
繁体字形:進賢黜姦
英文翻译:Promote the virtuous and dethrone the traitors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黜:降职;罢免;废除:黜退。罢黜。
奸:1.奸诈:奸笑。奸计。老奸巨猾。2.不忠于国家或君主的:奸臣。3.出卖国家、民族或阶级利益的人:汉奸。内奸。为党除奸。4.自私;取巧:藏奸耍滑。这个人才奸哪,躲躲闪闪不肯出力。5.奸淫:通奸。强奸。
“进贤黜奸”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实用——选贤任能、淘汰品行不端的人。比如一家创业公司,老板发现团队里的小张虽然资历浅,但做事踏实、创意多,于是果断提拔他做项目负责人;同时,另一个老员工老李长期摸鱼、推卸责任,老板直接把他调离核心岗位。这就是典型的“进贤黜奸”操作。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黜奸”不可?留着混日子的人不行吗?举个真实案例:某互联网大厂曾保留了一批“元老级”但躺平的员工,结果新人干活时总被甩锅,团队效率越来越低。直到公司引入末位淘汰制,把混日子的员工清退,整体业绩反而提升了30%。这说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确实存在,不及时清理害群之马,好人也会心寒。
在历史故事里,这个道理更明显。唐太宗时期,魏征经常怼皇帝,但太宗不仅不生气,反而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贪腐的封德彝,即便曾是开国功臣,被发现后照样被罢官。这种“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正是贞观之治成功的关键。
不过实际操作中,有个核心问题容易被忽略:如何准确判断谁是“贤”、谁是“奸”?我见过不少管理者把“听话”当优点,把“提意见”当刺头。其实真正的“贤”往往藏在细节里——比如疫情期间主动帮同事协调资源的普通员工,或者默默优化流程的技术骨干。而“奸”也不一定写在脸上,可能是开会时满口承诺、执行时疯狂甩锅的“演技派”。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践行“进贤黜奸”需要更科学的机制。某外企的“360度评估”就很有意思:每个员工的晋升不仅要看上级打分,还要参考平级和下属的评价。这种立体化评估,既能发现真正的潜力股,也能筛掉擅长搞办公室政治的“伪精英”。毕竟,群众的眼睛多数时候是雪亮的。
最后想说,这个成语不只是管理者的课题。普通人选择朋友、合作伙伴时,同样适用这个原则——多靠近靠谱的人,远离消耗你能量的人。就像种地要勤除草,庄稼才能长得好,生活工作里也需要定期做“人际断舍离”。当环境里积极向上的力量占主流时,很多困难自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