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ǎi xīn zhī jí
成语解释: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成语出处:见“采薪之忧”。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有病的婉称
繁体字形:採薪之疾
英文翻译:in ill health
采:[cǎi]1.摘取:采茶。2.选取;搜集:采用。采购。采风。3.挖取(矿藏):采矿。采油。4.神态;精神:丰采。兴高采烈。[cài]1.〔采邑〕也叫食邑、采地、封地。2.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封地的租税收入,作为卿大夫的俸禄。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秦汉后的采邑,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作为其俸禄的“食邑”。3.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或功臣的领地。
薪:1.柴火:釜底抽薪。米珠薪桂。2.薪水:加薪。发薪。月薪。年薪。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疾:1.病:疾病。2.痛苦;疼痛:关心群众的疾苦。痛心疾首。3.痛恨:疾恶如仇。4.快;迅速;猛烈:疾走。疾风。
哎呦,说起“采薪之疾”这个成语,乍一听还以为和砍柴受伤有关呢!其实啊,它最早出自《孟子》,字面意思是“打柴时得的病”,说白了就是用来委婉表达“身体有点小毛病”。比如有人问:“老王今天咋没来晨练?”你可以回:“他这两天得了采薪之疾,在家歇着呢!”
等等,这成语现在还有人用吗?别说,我前阵子还真遇到过!上周同事小李请假,领导在群里问起时,有个老员工就打了句:“小李偶染采薪之疾,明日即可返岗。”你品品,这话既说明了情况,又透着点文雅劲儿,比直接说“感冒请假”有意思多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成语背后的道理挺值得琢磨。咱们现代人遇到头疼脑热总想着硬扛,可古人早就提醒“小病不治成大患”。记得去年有个项目赶进度,我老觉得眼睛酸胀,结果硬撑到结膜炎发作。现在想想,要是早点用上“采薪之疾”的智慧,及时休息调整,哪至于遭那个罪啊!
您可能要问了:这和砍柴到底有啥关系?我琢磨着啊,古人上山砍柴要是突然生病,可不就得停下劳作嘛。放到现在,就像咱们遇到工作压力大、身体亚健康的状态,及时按下暂停键才是真智慧。所以说这个成语穿越千年还能用,关键就在它传递的“防微杜渐”理念——小毛病不处理,迟早变成大麻烦!
前两天看新闻说,某互联网公司推行“采薪假”,允许员工每月请半天假处理小病小痛。这制度名字取得妙,既传承了文化,又符合现代职场需求。要我说啊,生活中那些“明明能早解决却拖着”的事儿,比如水管渗水、车胎慢撒气,可不都是现代版的“采薪之疾”嘛!
最后给大家支个招:下次遇到学生说“作业没带是因为打印机坏了”,不妨幽默回句:“你这属于设备采薪之疾,下不为例哈!”你看,老成语用出新花样,既化解尴尬又活跃气氛,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