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gu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guǒ fù

成语解释:果:充实。吃不饱肚子。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生活艰难

繁体字形:食不果腹

英文翻译:have little food to eat

食不果腹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果:1.某些植物花落后含有种子的部分:果实。果品。果木。结果(a.结出果实;b.事情的结局或成效)。2.结局,与“因”相对:因果。成果。3.坚决:果决。果断。4.确实,真的:果真。如果。5.充实,饱足:果腹。6.姓。

腹:1.指内心:腹案。腹议。2.指鼎、瓶子等器物的中空而凸出的部分:壶腹。瓶腹。

成语评论

食不果腹”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食物不够填饱肚子”,常用来形容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比如:“灾荒时期,许多家庭食不果腹,只能靠野菜充饥。”这种场景让人直观感受到生存的艰难。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描述饥饿的成语,至今仍会被提起?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物资丰富,还有人食不果腹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家中老人可能因行动不便或经济拮据,让孩子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另一个例子来自历史:明朝末年,天灾频发导致农田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这种极端情况虽已成过去,但它警示我们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趣的是,成语本身也反映出中文的凝练表达——四个字就能勾勒出复杂的社会图景。

个人认为,成语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当我们在扶贫报道中看到“帮助食不果腹的家庭走出困境”时,实际上是在延续对基本生存权的关注。与其说这个词在描述苦难,不如说它推动着人们思考: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吃饱饭?

再比如作家写小说时,可能会用“他蜷缩在桥洞下,食不果腹的第三个夜晚”来塑造人物困境。这种文学化的表达,让读者瞬间与角色的命运产生共鸣。从现实到虚构,这个成语始终在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食不果腹的问题并非单靠慈善救济。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提高农业技术等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类现象。就像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消除饥饿更需要系统性的改变。

食不果腹的造句

  1. 造句 每当回忆起过去那段食不果腹的日子,奶奶就会眼含泪水。
  2. 造句 人糟踏食物而另人却食不果腹。
  3. 造句 当一个人食不果腹、衣不遮身时,你让他去念书,那完全不可能。
  4. 造句 半年前的瘟疫加上大旱,全村人食不果腹,只有逃难离村,途中又饿死病死了大半,尚且幸存的,现在都还在清丰县城谋生,都没有回到这山沟小村。
  5. 造句 全家十一口人,辛苦劳作一年却衣不遮身,食不果腹。
  6. 造句 虽然朋友对他的施舍还是食不果腹,而且朋友的目的他洞若观火。
  7. 造句 且看她如何从一个食不果腹的庶女,逆袭为繁华之地蓟北侯的当家夫人。
  8. 造句 还是那只能让人食不果腹的瘠田?哦,莫忘记还有那些褴褛的衣衫呢。
  9. 造句 东汉末年,汉室衰亡,天下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10. 造句 长时间食不果腹,人会不顾健康饥不择食;两情若是长相思,朝朝暮暮张冠李戴地替用,就可能危及相关者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