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bù jiān wèi
成语解释:见“食不二味”。
成语出处:《韩诗外传》第八卷:“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生活俭朴
繁体字形:食不兼味
英文翻译:live a simple life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兼:1.把两份并在一起;加倍:兼旬(二十天)。兼程。2.所具有的或所涉及的不只一方面:兼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食不兼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粗茶淡饭”类似,都是形容生活简单朴素。举个例子:老张退休后住在乡下,每天只煮一锅青菜豆腐配米饭,邻居问他“怎么不多做几个菜”,他摆摆手说:“年纪大了,食不兼味更舒坦。”你看,这里既体现了生活态度,又暗含了健康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为什么还要提倡这种节俭方式?”其实成语背后传递的是一种选择——比如程序员小王为了赶项目进度,连续三个月吃便利店饭团当午餐。他说:“食不兼味省下的时间,能让我多写两行代码。”这种主动的“减法”,反而成了他突破职业瓶颈的助力。
不过我认为,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更多在于专注力的管理。朋友开烘焙店时,试过每天变着花样做员工餐,结果大家午休总超时。后来改成固定套餐,工作效率反而提升30%。这让我想到:当选择变少时,我们的精力才能真正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春节家庭聚会时,如果真按“食不兼味”来准备,恐怕要被亲戚念叨一整年。所以关键要分场景——工作日的精简和节假日的丰盛并不矛盾,就像钢琴的黑白键,恰到好处的搭配才能弹出生活协奏曲。
最后分享个真实故事:外婆总把隔夜菜重新加工成新菜式,邻居笑她“寒酸”,她却说:“能把三样剩菜变成一道新菜,这才是真本事。”这种将“食不兼味”转化为创造力的智慧,或许才是这个成语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