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k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hú kǒu

成语解释: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食不糊口

英文翻译:Not to eat

食不糊口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糊:[hú]1.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糊信封。糊墙。糊顶棚。糊风筝。2.同“”。3.粥类食品。[hū]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窟窿或平面:用灰把墙缝糊上。往墙上糊了一层泥。[hù]样子像粥的食物:面糊。芝麻糊。辣椒糊。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成语评论

食不糊口”这个成语,乍一听似乎离现代生活有些遥远,但仔细想想,它其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对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张刚毕业时工资只有3000元,除去房租和交通费,每个月只能吃泡面度日。他苦笑着说:“现在真是食不糊口,但相信熬过这段时间会好起来。”这种真实的窘境,让我们瞬间理解了成语背后那份对温饱的渴望。

有人可能会问: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其实,当外卖骑手老王因为电动车被扣,蹲在马路牙子上啃冷馒头时;当单亲妈妈李姐为了给孩子交学费,连续三个月晚饭只喝白粥配咸菜时,“食不糊口”早已跳出了字面含义,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它提醒我们,社会保障体系再完善,个人抗风险能力依然关键。

我常觉得这个成语像把钥匙,能打开理解不同时代的大门。古人说“家无隔夜粮”是食不糊口,现代人说“月光族”何尝不是另一种写照?上周在菜市场遇见位老伯,他指着价格翻倍的青椒摇头:“现在买菜都要精打细算,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成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引发共鸣。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还藏着积极的力量。认识位创业的朋友,公司最艰难时全体吃住在办公室,他却说:“食不糊口的日子最能激发创造力。”果然半年后他们研发出了爆款产品。这让我想到,困境有时是催生突破的契机,关键看我们以什么心态面对“糊口”的挑战。

站在当下回望,我们会发现“食不糊口”既是警钟也是动力。它既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丰衣足食,也激励着每个奋斗者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当看到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餐,当发现政府不断完善低保政策,这些温暖细节都在告诉我们:虽然彻底消除贫困仍需努力,但社会前进的方向始终朝着让人人都能“食可糊口”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