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liú jiā bèi
成语解释: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
繁体字形:汗流浹背
英文翻译:bathed in sweat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浃:湿透:汗流浃背。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说到“汗流浃背”,你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满头大汗的画面?这个成语看似简单,但用对了地方能让描述瞬间“活”起来。比如:“快递员扛着冰箱爬楼梯时,衬衫后背全湿透了,他却笑着说‘习惯了,这天气干活哪能不汗流浃背’。”这里既点明了工作强度,又暗示了高温环境,还带出人物性格。
问:为什么用“汗流浃背”而不用“大汗淋漓”?答:这两个成语虽然都形容出汗多,但侧重点不同。如果说“大汗淋漓”像摄像机拍下汗珠滑落的特写,那么“汗流浃背”更像是广角镜头,既呈现出汗量,又暗示了动作的持续性。比如写职场场景:“季度汇报会上,新人的PPT突然卡死,他强装镇定继续讲解,可西装内搭的衬衫早已汗流浃背。”这里用“汗流浃背”比“大汗淋漓”更能表现隐秘的紧张感。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有了新用法。我曾在咖啡馆听见年轻人吐槽:“刷了三个小时短视频,抬头发现天都黑了,这种精神内耗比跑马拉松还让人汗流浃背。”这种跳出物理层面、描述心理压力的用法,恰恰说明语言在时代中的演变。
问:如何避免用这个成语显得老套?答:关键在于场景创新。试着写健身房场景:“私教举着计时器喊‘最后30秒平板支撑’,镜子里的会员面目狰狞,瑜伽垫上积着两滩汗渍,整个后背像刚从水里捞出来。”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成语,但用具体描写还原了“汗流浃背”的视觉效果,这种替换练习能提升表达的灵活性。
个人觉得,成语就像调味料,放得恰到好处才提鲜。最近整理旧物时翻到爷爷的工分本,泛黄的纸页上歪歪扭扭写着:“七月双抢,日头毒,田水烫,汗流进眼睛腌得生疼。”这种质朴的记录,比任何成语都更有冲击力。可见生动的表达未必需要华丽辞藻,真实体验才是核心。
下次写作文卡壳时,不妨先放下成语词典。试着观察身边流汗的场景:可能是晨跑者运动服上的盐霜,也可能是考场里握笔发颤的手掌印在试卷上的汗迹。当具体画面浮现在眼前,贴切的表达自然就流淌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