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huò zhī nián
成语解释: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繁体字形:不惑之年
英文翻译:the age of 40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惑:1.疑惑;迷惑:惶惑。大惑不解。智者不惑。2.使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谣言惑众。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哎哟,说到“不惑之年”,咱得先搞明白这词儿啥意思对吧?不惑之年就是四十岁,出自《论语》里那句“四十而不惑”。说白了,就是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看问题门儿清,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容易犯迷糊。不过问题来了——不惑之年真的就一点不迷惑了吗?嘿嘿,这可得掰扯掰扯。
举个栗子,老王四十岁那年突然辞职创业,亲戚都说他“不惑之年还瞎折腾”。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现在公司都上市了!所以说啊,不惑之年的“不惑”不是不敢冒险,而是懂得分析风险。就像老话说的,“心里有谱,脚下有路”,这才是真·通透。
不过有人可能要问:“四十岁还背着房贷车贷,这也叫不惑?”这话问到点子上了!不惑之年的智慧,恰恰在于学会跟生活的不完美和解。你看隔壁张姐,白天上班晚上带娃,还能抽空考个营养师证。她说:“四十岁不是终点站,是换乘站嘛!”这话说得,你品,你细品。
要我说啊,现在这个时代的不惑之年,跟两千年前可大不一样。现在人普遍晚熟,四十岁可能刚摸到人生方向盘。但好处是选择更多了——想转行?来得及!想学新技能?手机点点就能上课。关键是得保持那股子“四十岁也能重新开局”的劲儿,这才是现代版的不惑精神。
最后插句个人看法:甭管是不是到了四十岁,真正的“不惑”从来不是年龄给的,而是摔打出来的。就像打游戏攒经验值,级数到了自然解锁新技能。所以呀,别被数字框住,该闯就闯,该试就试。毕竟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到中场才刚热身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