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iào mén zhī nián
成语解释: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成语出处:《诗经 召南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繁体字形:摽楳之年
英文翻译:The golden year
摽:[biāo]1.挥之使去。2.抛弃。[biào]1.捆绑物体使相连接:桌子腿儿裂了,用铁丝摽住吧!2.用胳膊紧紧地钩住:母女俩摽着胳膊走。3.摽劲儿:这两个小组一直在摽着干。我跟你摽上啦,你搬多少我就搬多少。4.亲近;依附(多含贬义):他们老摽在一块儿。5.落。6.打;击。
梅:1.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2.这种植物的花。3.这种植物的果实。4.(Méi)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哎哟,老铁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摽梅之年」这个成语。你可能会挠头:这词儿听着像跟梅花有关?其实它出自《诗经·召南》,原意是梅子熟透了会自然掉落,后来比喻女子到了适婚年龄。比如有人夸邻居家姑娘:「小李现在可是摽梅之年,提亲的人快把门槛踩平喽!」你品,你细品,是不是画面感立马就有了?
那问题来了: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嘿,当然可以!不过得看场合。比如在朋友婚礼上调侃新娘:「恭喜啊,终于到了摽梅之年修成正果」,既贴切又不失幽默。但要是在职场说女同事「你都摽梅之年了还单着」,分分钟可能挨揍——毕竟现代社会早不兴催婚这套了嘛。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觉得这成语就像个时光胶囊。古代人用自然现象比喻人生阶段,多浪漫啊!但现在咱得注意语境变化。前两天看到网友说:「我家的猫主子三岁,换算人类年龄也算摽梅之年了吧?」瞧,连猫都能套用,说明语言这东西真是活水,关键看你怎么盘。
还有个冷知识:这成语原本专指女性,不过现在有些作家会用来形容男性。比如小说里写:「他而立之年未娶,在老家早被看作摽梅之年的『剩男』。」虽说有点打破传统,但语言本来就是要发展的,对吧?不过要是考试用这层意思,建议还是先翻翻词典更稳妥。
最后给个小建议:下次写作文想用「摽梅之年」时,不妨先想想对方听了会不会尴尬。毕竟时代不同了,有些老说法得裹上新糖衣才更甜。就像咱吃梅子,古人直接啃,现代人做成梅子酱抹面包,各有各的滋味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