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ǎn mǎ zhī nián
成语解释:犹犬马齿。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黄初六年令》:“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自谦
繁体字形:犬馬之年
英文翻译:The year of the dog and the horse
犬:狗:警犬。猎犬。牧犬。军用犬。丧家之犬。鸡鸣犬吠。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犬马之年”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其实是古人用来谦称自己年龄的一种说法,类似于“活到这把年纪”。比如家里长辈过寿时可能会说:“犬马之年已至,唯愿子孙平安。”这里的“犬马”并不是骂人,而是用动物来比喻生命的自然规律。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用狗和马来比喻年龄?这源自古代对动物寿命的观察。古人认为犬能活十多年,马能活二三十年,用这两种动物的寿命跨度来映射人类不同阶段的生命状态。就像我们现在说“三十而立”,成语中的动物意象让抽象的时间变得更具体可感。
在职场中也能听到这个成语的活用。比如前辈指导新人时说:“我这犬马之年的经验或许能帮到你。”这既表达了愿意分享经验的善意,又巧妙化解了年龄差距带来的尴尬。现代社会虽然不再严格遵循这些谦辞,但懂得恰当使用反而能增添对话的韵味。
有趣的是,成语的现代变形正在发生。我曾在社区活动里听到年轻人调侃:“我这犬马之年的手机该退休啦!”这种幽默化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语境,让古老词汇焕发新生。语言本就是流动的,只要用得合情合理,老树发新芽未尝不可。
在实际运用时要注意语境分寸。重要场合用“犬马之年”显谦逊,朋友闲聊时换成“我这把年纪”更自然。就像穿衣服要分场合,语言表达也需要“看菜吃饭”。毕竟沟通的核心是有效传递信息,而不是堆砌辞藻。
这些年来观察语言演变,发现传统成语就像老茶壶——器型是旧的,但装的新茶总能飘出不同香气。用不用“犬马之年”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始终保有对生命历程的敬畏,以及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坦然接纳。时间的长河里,每个水花都有它跃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