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ān
  • zhī
  • ni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guān zhī nián

成语解释: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指已成年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男子20岁

繁体字形:既冠之年

英文翻译:The year of the crown

既冠之年的意思

既:1.已经: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2.既然:既来之,则安之。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3.完了;尽:食既。4.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既高且大。既聪明又用功。既要有周密的计划,也要有切实的措施。

冠:[guān]1.帽子:皇冠。桂冠。衣冠整齐。怒发冲冠。2.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鸡冠。树冠。[guàn]1.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未冠(不到二十岁)。2.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县名前冠上省名。3.居第一位:冠军。名冠全球。4.指冠军:夺冠。三连冠(连续三次获得冠军)。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成语评论

既冠之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说白了就是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后的年纪,相当于现在的“成年仪式”。比如有人问:“这个词现在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描述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虽处既冠之年,却已开始规划自己的创业蓝图。”你看,是不是瞬间有了种“年纪不大,志向不小”的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成语和现代生活有啥关系?”其实它传递的是一种“成年人的担当”。比如公司里一位年轻主管被委以重任,同事评价道:“别看他刚到既冠之年,处理项目比老员工还沉稳。”这种用法既点明了年龄,又突出了超越年龄的能力。

不过要注意语境。如果对00后说“你都既冠之年了还这么孩子气”,可能反而产生幽默效果——毕竟现在二十岁在很多长辈眼里还是“小朋友”。这种反差恰好反映了传统概念与现代认知的碰撞。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提醒责任意识。就像朋友间打趣:“您老都既冠之年了,该学会自己换灯泡了吧?”看似玩笑,实则暗含对独立能力的期待。现代社会中,二十岁可能还在求学,但心智成熟度未必与古人同步,这种古今差异本身就很有趣。

最后举个温情例子:父亲在儿子生日时说:“今日既冠之年,往后人生路上,家永远是你的后盾。”这里既保留传统仪式的庄重感,又融入了现代家庭的支持理念。语言就像活水,老词汇用出新味道,才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