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xī zhī nián
成语解释: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成语出处:唐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男性70岁
繁体字形:古稀之年
英文翻译:seventy years of age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稀:1.同“希”:稀少。稀见。2.事物之间不紧密,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庄稼种得太密和太稀都不好。3.含水分多,浓度小:稀盐酸。稀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古稀之年”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人到了七十岁左右的年纪。比如,邻居张爷爷去年刚过七十大寿,社区为他办了一场茶话会。主持人在台上笑着说:“张老虽已到古稀之年,但每天晨练跑步比年轻人还精神!”这句话既点出了年龄,又突出了他活力不减的状态,正是这个成语的典型用法。
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七十岁”被称为“古稀”?其实这和古代生活条件有关。杜甫曾在诗里写“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过去医疗水平有限,能活到七十岁的人非常少见。如今随着科技进步,长寿已不再是稀罕事,但“古稀之年”依然承载着对岁月的敬意。
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听到两位老人聊天:“咱俩都到古稀之年了,是不是该把年轻时没完成的旅行计划补上?”另一人哈哈大笑:“谁说七十就得躺家里?明天就去买火车票!”这种对话让我想到,年龄或许是个数字,但生活态度才是关键。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更在于提醒人们:无论多少岁,都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有人问:用“古稀之年”会不会显得过时?语言本身是流动的。比如作家写回忆录时提到:“父亲步入古稀之年那天,亲手种下了一棵银杏树。”这里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通过具体行动传递了生命延续的意象。只要用对场景,老词汇反而能增添厚重感。
最近在社区讲座上,李教授分享了一个观点:“古稀之年的价值在于积累的智慧,而非衰老的躯体。”他举例说,有些退休教师组建了公益辅导队,用几十年教学经验帮助留守儿童。这让我意识到,这个阶段的人完全能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
最后想说的是,与其纠结于“古稀”字面上的稀罕,不如关注每个年龄段的独特馈赠。就像春天的樱花和秋天的红叶各有其美,七十岁也可以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