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án yán bù jué
成语解释:绵延:延续不断的样子。延续不断的样子
成语出处:巴金《怀念·悼范兄》:“我知道生命无处不在,我知道生命绵延不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延续
繁体字形:綿延不絶
英文翻译:Continuous
绵:1.丝绵。2.柔软:绵软。3.单薄:绵力。绵薄。4.连续不断:绵延。
延:1.延长:蔓延。绵延。延年益寿。苟延残喘。2.(时间)向后推迟:迟延。延期。开学日期延至10月份。3.聘请;邀请:延聘。延师。延医。延至其家。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提到“绵延不绝”,很多人会想到自然景观。比如:“远处的青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绵延不绝的轮廓仿佛与天相接。”这里用“绵延不绝”形容山脉的连续性和广阔感,让人瞬间联想到一种永恒的生命力。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成语适合描述自然景观?答案在于它抓住了“空间上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双重特点,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壮丽,又能暗示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换个场景,成语也能用在抽象概念上。比如:“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风雨,绵延不绝的智慧至今仍在影响世界。”这里把“绵延不绝”从具象的山脉转移到了文化传承上。有人可能会问:用同一个词描述物质和非物质事物会不会违和?其实不会,因为无论是山川还是文明,都在强调一种“未被中断的延续状态”,这种共性让成语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广。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早高峰的地铁站里,排队的人群绵延不绝,像一条缓缓蠕动的长龙。”这里把成语用在现代都市场景中,反而产生了幽默的反差感。关键点在于,只要符合“连续不断”的核心含义,成语完全可以跳出传统语境,用在更接地气的描述里。
个人觉得,“绵延不绝”之所以生动,在于它自带画面感。当我说“爷爷讲述家族故事时,那些绵延不绝的细节让我仿佛触摸到了百年时光”,听众不仅能理解时间的跨度,还能感受到故事里流淌的情感脉络。这种既能具象又能抽象的表达,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
最后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拘泥于字面长度。比如描述一条小河:“村头的小溪绕过石阶,穿过竹林,绵延不绝地流向远方。”虽然溪水实际长度有限,但用“绵延不绝”反而能突出其蜿蜒的姿态和持续流动的状态,这时候物理距离已经让位于意象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