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uò yì bù jué
成语解释:络绎不绝,形容人、马等连续不断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逢侯部众饥穷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络驿不绝。”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多
繁体字形:络驿不绝
英文翻译:There's no end to collaterals
络:[luò]1.网状的东西:橘络。丝瓜络。网络。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旁支或小支:经络。3.用网状物兜住:头上络着一个发网。4.缠绕:络纱。络丝。络线。树身被藤蔓络住。5.姓。[lào]—
驿:驿站,旧时供来往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中途换马或暂住的地方。现多用于地名。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络绎不绝”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吧——早高峰的地铁口,上班族们提着包、刷着手机,一个接一个快步走进站台,队伍从闸机一直排到楼梯转角,整整半小时都没断过。这种“人流像绳子一样连成串”的场景,可不就是活生生的“络绎不绝”?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川流不息’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成语都形容连续不断,但侧重点不同。街边新开的奶茶店,排队人群绕着商场转了两圈,店员忙得连轴转,这时候更适合说“络绎不绝”;而晚高峰的主干道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匀速通过,更适合用“川流不息”形容那种规律性的流动感。
上周我去医院体检时,发现取药窗口前特别适合用这个成语。从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拿着处方单过来,取完药又匆匆离开,窗口的配药员几乎没停下过手。这种既有时间跨度又有人群交替的场景,用“络绎不绝”比单纯说“很多人”更传神。
仔细想想,这个成语特别适合需要强调“持续性”的场合。比如网红景区每逢节假日,检票口游客一波接一波往里涌;或者电商大促期间,快递站堆成山的包裹被三轮车接连运走。这些动态的画面里,藏着中国社会特有的活力密码——就像我常去的社区菜市场,虽然摊位换了三代人,但每天早晨大爷大妈挎着布袋子来挑菜的景象,三十年来始终络绎不绝。
如果想让这个成语用得更生动,可以试试“动词+络绎不绝”的组合。比如“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订单络绎不绝地涌进来”,这种用法比单独说“络绎不绝的人群”更有画面感。下次写活动报道时,与其干巴巴地说“参与人数众多”,不如试试“活动当天报名者络绎不绝”,是不是瞬间有了热气腾腾的现场感?
有朋友在文旅局工作,他说现在很多景区宣传语都爱用“络绎不绝的游客”,其实这个用法稍显刻意。更好的方式是藏在细节里——比如描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木屑纷飞的工作台前,求购漆器的客人络绎不绝,老匠人把预约单摞成了小山。”这样既点出了持续不断的状态,又带出了背后的故事感。
最后说点个人体会:现在直播带货里经常听到“订单络绎不绝”,虽然语法没错,但总感觉少了点韵味。这个诞生于马车时代的成语,原本带着马蹄声嘚嘚的节奏感,用在现代场景时,如果能保留那种“绵延不绝”的古典气质,反而会和新事物碰撞出特别的味道。就像用毛笔字写快递单,传统与现代的混搭往往更抓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