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 rén yuè huò
成语解释:杀害人命;抢夺财物。指匪盗行径。
成语出处:《尚书 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殺人越貨
英文翻译:kill and rob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越:1.跨过(阻碍);跳过:越墙。翻山越岭。2.不按照一般的次序;超出(范围):越级。越权。3.(声音、情感)昂扬:激越。声音清越。4.抢夺:杀人越货。5.“越来越…”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天气越来越热了。6.周朝国名,原来在今浙江东部,后来扩展到江苏、山东。7.指浙江东部。8.姓。
货:1.货币;钱:通货。2.货物;商品:百货。南货。订货。销货。货真价实。奇货可居。商店来了一批货。3.指人(骂人的话):笨货。蠢货。好吃懒做的货。4.出卖:货卖。5.姓。
说到“杀人越货”,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山匪强盗的恶行。比如《水浒传》里有一段描写:“那伙强人占山为王,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过路商客无不胆寒。”这里的“杀人越货”直接点明了暴徒既谋财又害命的凶残手段。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这四个字?其实成语的凝练性让它能瞬间传递出“暴力掠夺”的核心信息,比直白的描述更有画面感。
现代社会中,“杀人越货”更多被用作比喻。比如某新闻报道:“这家黑心企业通过伪造合同、威胁恐吓等手段,简直是商业版的杀人越货。”这时候成语就成了批判性表达工具。有人质疑:这种比喻会不会弱化原意的严重性?关键在于语境——当对象不是真实暴力犯罪时,成语的夸张修辞反而能引发更深层的反思。
历史上真实的杀人越货事件曾改变过文明进程。十五世纪海盗横行加勒比海时,西班牙运宝船队屡遭洗劫,殖民帝国的财富链条因此出现裂痕。这种系统性掠夺与个人犯罪不同,它牵扯着权力真空、利益分配等复杂问题。有个有趣现象:当社会秩序崩坏时,“杀人越货”会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现象,这背后的人性考验值得深思。
我观察到一个矛盾现象:人们既痛恨杀人越货的恶行,又对影视作品中亦正亦邪的江洋大盗充满好奇。《龙门客栈》里的刀客、《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船长,这些艺术形象让危险行为披上了浪漫色彩。这种心理投射或许源于人类对突破规则的本能向往,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始终需要清醒把握。
在当代法治社会,赤裸裸的杀人越货已大幅减少,但其变体依然存在。比如网络诈骗中“既骗感情又卷钱财”的套路,本质上仍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掠夺。当我们用成语解读新现象时,既要看到形式的变化,也要警惕本质的延续——任何时代都需要对人性之恶保持清醒认知。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血腥味浓重的成语是否应该退出日常用语?我认为恰恰相反,语言是社会的镜子。保留这类成语不是为了美化暴力,而是通过历史记忆的传承,让每个使用者都成为文明底线的守护者。就像博物馆里陈列的青铜剑,虽已锈迹斑斑,依然能折射出人类走向法治的漫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