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n tiān bì yě
成语解释:犹铺天盖地。形容盛多。
成语出处:明·陈大声《普天乐·四景题情》:“倩南枝早报先春,飘绵坠粉,任漫天蔽野休阻闲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数量多
繁体字形:漫天蔽野
英文翻译:All over the sky
漫:1.到处都是;遍:漫山遍野。黄沙漫天。漫天大雾。2.广阔;长:漫长。长夜漫漫。3.不受约束;随便:散漫。漫谈。漫无限制。漫无目的。4.莫;不要:漫道。漫说。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蔽:1.遮盖;挡住:遮蔽。掩蔽。2.概括:一言以蔽之。
野:1.野外:旷野。野地。野火。野战。2.界限:视野。分野。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下野。在野。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野兽。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野蛮。粗野。撒野。这人说话太野。6.不受约束:野性。放了几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漫天蔽野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第一次听到时,我以为是形容春天柳絮飞舞的画面。实际上,它常用来描述某种事物数量极多、分布极广的状态。比如:“蝗虫过境时,漫天蔽野的虫群像移动的乌云,连阳光都被遮住了。”这里的“漫天”强调垂直空间的覆盖,“蔽野”突出水平范围的蔓延,画面感瞬间拉满。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自然灾害场景吗?当然不是!去年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我看到赛道两侧漫天蔽野的加油标语和应援手幅,连路边的树干都缠满了彩色丝带。这种积极场景同样能体现“数量多且无处不在”的核心含义,甚至能传递出热闹欢腾的氛围。
为什么中文里会有这么多空间叠加强调词?这其实反映了古人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就像“铺天盖地”侧重覆盖的彻底性,“漫山遍野”突出自然地貌的延展,而“漫天蔽野”则构建出立体的空间想象。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特别适合用在需要快速建立场景认知的场合,比如小说环境描写或新闻事件报道。
试着把这个成语用在抽象概念上会怎样?比如形容信息传播:“假消息在社交平台漫天蔽野般扩散,辟谣速度根本追不上传播速度。”这里既保留了原意的数量感,又赋予了现代语境下的新解读。这种灵活运用恰好说明,传统成语也能生动反映当代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类视觉冲击力强的成语时,要避免夸张失实。比如形容超市促销摆放的零食,说“货架上漫天蔽野的膨化食品”就略显违和,毕竟封闭空间缺少“天”与“野”的对照。这时候换成“琳琅满目”会更贴切。语言就像调色盘,关键在于找到最适配场景的那个词语。
下次看到樱花季落英缤纷的街道,或是夜市里连绵不绝的灯笼,不妨在脑海里检索下这个成语。你会发现中文里藏着无数把打开想象力的钥匙,而“漫天蔽野”正是其中能解锁壮阔景象的那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