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qiú
  • bǎ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qiú bǎo

成语解释: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饮食要有节制

繁体字形:食不裘飽

英文翻译:Not enough to eat

食不求饱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成语评论

食不求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饮食上懂得节制,不贪图过量。比如,李叔同先生晚年修行时,每日粗茶淡饭,朋友劝他多吃些,他摆手笑道:“饮食如修行,食不求饱方得真味。”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更在精神层面获得了满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吃饱”反而成了智慧?其实核心在于“节制”二字。就像手机充电到80%能延长电池寿命,人的肠胃留有余地,反而能让身体更轻盈。现代人常陷入“吃撑了再后悔”的循环,比如聚会时明明饱了还要硬塞一块蛋糕,结果整晚胃胀难眠——这不正是“求饱”带来的反效果吗?

我曾在山区见过百岁老人,他们的餐盘总是小而丰富,嚼着当季的野菜说:“肚子里留条缝,老天爷才好塞福气进来。”这种朴素的生存哲学,或许比任何养生指南都更贴近“食不求饱”的真谛。毕竟,生活的幸福感,往往藏在“刚刚好”的微妙平衡里。

有人或许担心:克制食欲会不会失去生活乐趣?其实恰恰相反。节制就像给味觉“留白”,当我们不再被饱腹感绑架,反而能更敏锐地捕捉食物的本味。试想细品一块黑巧克力的回甘,远比狼吞虎咽一盒廉价糖果来得愉悦——这种高质量的满足,正是“食不求饱”赠予懂得克制之人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