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qiú
  • g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qiú gān

成语解释: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生活俭朴

繁体字形:食不裘甘

英文翻译:live a simple life

食不求甘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甘:1.甜。与“苦”相对:甘泉。同甘共苦。2.自愿;乐意: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甘落后。3.甘肃的简称。

成语评论

食不求甘”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很实在。字面理解就是“吃东西不追求美味”,用来形容生活简朴、不贪图享受。比如有人问:“老王退休后怎么天天吃馒头咸菜?”邻居可能会回答:“他年轻时候苦惯了,现在还是食不求甘,说是简单点更舒坦。”

有人可能会好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还有人主动选择“食不求甘”?其实这和价值观有关。就像我们单位的小张,明明收入不错,午饭却总是一个饭团加白开水。他说:“省下点外卖的时间,我能多看两份行业报告。”这种选择背后,是把精力投向了更在意的事情。

有趣的是,“食不求甘”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打开方式。史书记载范仲淹年轻时划粥断齑,把凉粥划成四块分着吃,这算不算食不求甘?而现代健身人士的鸡胸肉西兰花套餐,虽然营养均衡,但味道寡淡,算不算新时代的食不求甘?表面看都是简单饮食,但内核可能是自律精神的延续。

我个人观察到,现在年轻人中流行“极简生活”,某种程度上和食不求甘异曲同工。上周在咖啡馆听见两个姑娘聊天,一个说:“我现在做饭就水煮加盐,省时省力还健康。”另一个接话:“对啊,花两小时炖肉不如多看部纪录片。”这种选择无关贫穷,更像主动过滤生活杂质。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下次看到同事带简餐上班,别急着同情,说不定人家正在实践“食不求甘”的生活智慧。毕竟在这个选择过剩的时代,懂得取舍本身就是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