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 rén bù zhǎ yǎn
成语解释:本来是禅宗用语。杀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嗜杀成性;极端的暴虐凶残。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殺人不眨眼
英文翻译:kill in cold blood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眨:(眼睛)闭上立刻又睁开:眨眼。眼睛也不眨一眨。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说到“杀人不眨眼”,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战场或武侠小说里的狠角色。举个真实的例子:明朝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军队后,曾下令屠杀俘虏,连妇孺都不放过。这种行为就符合“杀人不眨眼”的形容——既展现了绝对武力,也暴露出对人命的极端漠视。
有人可能要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暴力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现代职场中,某位高管为完成季度目标,连续裁撤三个部门却面不改色,员工私下就会用“杀人不眨眼”来比喻他的冷酷决策。这说明成语的应用场景已延伸到非物理伤害的领域,用来形容任何缺乏同理心的极端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成语往往带有警示意味。就像《水浒传》里的李逵,他抡起板斧见人就砍的莽撞,在小说里是快意恩仇的象征,但放在现实社会就是危险分子。这种反差提醒我们:成语虽能生动刻画人物特质,使用时却要考虑时代语境的变迁。
有个有趣的观察:近年来网络用语中,“杀人不眨眼”常被年轻人戏称为“卷王”的另类注解。比如看到室友通宵复习还神采奕奕,可能会调侃“你这学习劲头简直杀人不眨眼”。这种幽默化使用既消解了成语的血腥感,又精准传递了内卷时代的某种生存状态。
作为语言爱好者,我认为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始终在自我进化。它们既能承载历史记忆,又能折射当代价值判断。下次听到“杀人不眨眼”时,不妨多问一句:说话者究竟在批评冷血无情,还是在惊叹超强执行力?语境中的微妙差异,往往藏着比成语本身更丰富的信息。
最后想到个生活化的例子:小区菜市场那位总能把价格砍到骨折的张阿姨,摊贩们笑称她“杀价不眨眼”。这种创造性改编恰好证明,传统文化元素完全可以在日常对话中焕发新生,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这把语言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