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án mián bù jué
成语解释:连续而不中断。
成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神惠记》:“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连续不止
繁体字形:連綿不絶
英文翻译:continuous
连:1.连接:心连心。骨肉相连。天连水,水连天。藕断丝连。这两句话连不起来。2.连续;接续:连演一个多月。连打几枪。3.包括在内:连我三个人。连皮三十斤。连根拔。4.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营,下辖若干排。5.姓。6.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下文多有“也、都”等跟它呼应),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连爷爷都笑了。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连下棋也不会。连一天都没休息。
绵:1.丝绵。2.柔软:绵软。3.单薄:绵力。绵薄。4.连续不断:绵延。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连绵不绝”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事物连续不断、没有尽头的样子。比如:“远处的山脉连绵不绝,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天际。”这里的“连绵不绝”既描绘了山脉的形态,又传递出一种广阔而持久的视觉感受。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喜欢用这个词形容自然景观?或许因为它能准确传递出“重复却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比如梯田、海浪、森林,都符合这种既规律又壮美的特质。
生活中也有不少“连绵不绝”的体验。比如:“梅雨季节的雨水连绵不绝,晾在阳台的衣服三天都没干透。”这种场景让人既烦恼又无奈,但换个角度看,雨水滋养了土地,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机会。这引发另一个思考:负面现象是否也可能暗藏价值?就像雨水虽带来不便,却是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抽象领域,这个词同样适用。比如:“他收到领导连绵不绝的任务指示,感觉像被推着跑的陀螺。”职场人对此应该深有共鸣。这里既有工作量的具象化表达,也暗示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压力。有趣的是,当我们将“连绵不绝”用于非实体事物时,往往能引发更强烈的情绪共鸣,这可能与人类对“无止境”状态的本能焦虑有关。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的矛盾统一性。既包含重复性带来的稳定感,又隐含持续性的压迫感。就像春日的细雨能孕育生机,也可能演变成洪涝灾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度”——当“连绵不绝”出现在创作中时,可以尝试用递进式描写强化氛围;当它出现在生活里,则需要学会在持续状态中寻找节奏感。
有个有趣的观察:科技发展正在改变“连绵不绝”的呈现方式。过去需要数月传递的家书,如今变成微信里连续弹出的消息提醒;纸质书的墨香被电子屏幕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流替代。这种转变让人不禁思考:当“连绵不绝”变得更易获取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持续性的感知能力?或许这正是当代人需要重新学习与“不间断”共处的原因。
最后看个温暖的应用场景:“除夕夜的鞭炮声连绵不绝,各家各户的团圆饭香飘出窗户。”这里的热闹与温馨,恰好说明这个词并非只能表达负面含义。它像面镜子,映照出使用者观察世界的角度——是抱怨阴雨不断,还是欣赏雨打芭蕉的韵律,往往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