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n fēi pò shān
成语解释:同“魂飞魄散”。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雪白玉体透帘帷,禁不住魂飞魄飏。”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魂飛魄飏
英文翻译:Spirited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飞:1.(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飞蝗。鸟飞了。2.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飞行。明天有飞机飞上海。3.在空中飘浮游动:飞云。飞沙走石。飞雪花了。4.形容极快:飞奔。飞跑。飞涨。5.挥发:盖上瓶子吧,免得香味儿飞了。樟脑放久了,都飞净了。6.意外的;凭空而来的:飞灾。飞祸。流言飞语。7.姓。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飏:飞扬;飘扬。
“魂飞魄飏”这个成语,乍一听是不是有点吓人?它到底在描述什么场景呢?其实,它常用来形容人受到极度惊吓或刺激后,精神恍惚、心神不定的状态。比如:“深夜独自走山路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诡异的脚步声,吓得他魂飞魄飏,拔腿就跑。”这种情境下,成语的“冲击力”是不是瞬间拉满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魂魄”来比喻精神状态?这其实和古人对人体的认知有关。传统观念认为,“魂”主意识,“魄”主形体,两者分离就意味着身心失控。比如:“车祸发生的瞬间,她大脑一片空白,魂飞魄飏般僵在原地,直到路人拍肩才回过神来。”这种描写比单纯说“吓呆了”更有画面感。
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倒也不是。在文学创作中,它可以夸张地表达强烈情绪。比如:“当偶像突然出现在粉丝见面会现场,几个女孩激动得魂飞魄飏,话都说不利索了。”这里虽然描述的是惊喜,但通过反差用法反而增强了戏剧效果。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就像语言中的“特效镜头”。现代人虽然不再相信魂魄之说,但当你说“提案被否决时,我差点魂飞魄飏”,既传达了真实的焦虑感,又带着点幽默的自嘲。比起直白的“我很紧张”,是不是更有交流的趣味性?
最后要提醒的是,成语虽好,也别“用力过猛”。描述同事被领导批评时,用“他挨骂后魂飞魄飏地走出办公室”就显得夸张;换成“垂头丧气”反而更贴切。语言就像调味料,放对场合才能为表达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