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àn
  • ti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àn tiān sè dì

成语解释:漫:满;塞:充满。从天上到地下到处都是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8回:“素臣喊叫如雷,跳跃如虎,人人辟易,便直冲而出,却见漫天塞地,都是民兵。”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数量多

繁体字形:漫天僿地

英文翻译:All over the place

漫天塞地的意思

漫:1.到处都是;遍:漫山遍野。黄沙漫天。漫天大雾。2.广阔;长:漫长。长夜漫漫。3.不受约束;随便:散漫。漫谈。漫无限制。漫无目的。4.莫;不要:漫道。漫说。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塞:[sāi]1.堵;填:塞住漏洞。箱子塞满了。2.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瓶塞儿。软木塞儿。[sè]同“塞(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顿开”等。[sài]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塞外。要塞。边塞。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成语评论

说到“漫天塞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狂风卷起的沙尘暴,还是超市促销时堆到天花板的货品?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布满天空、填满地面”,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活智慧?

清晨推开窗,突然发现柳絮像棉花糖机失控般飞舞——这就是典型的“漫天塞地”。去年春天我在杭州西湖边亲眼见过,白茫茫的飞絮甚至让保洁阿姨的扫帚刚挥出去就裹成了棉花糖。这种自然现象提醒我们:当某个事物达到极致规模时,既可能带来困扰,也可能成就独特风景。

疑问:这个成语只能形容实物吗?

完全不是!朋友小王最近备考公务员,他家书桌上各种真题集、模拟卷、笔记活页本已经堆得看不见桌面纹理。用“复习资料漫天塞地”来形容,比单纯说“资料很多”生动百倍。这种用法巧妙抓住了事物存在的密度感和压迫感。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成语自带空间张力。想象双十一后的快递驿站,包裹从货架蔓延到过道,最后侵占门口停车位——这不正是三维空间被逐渐填满的动态过程?这种表达比“到处都是”多了层次感,就像用广角镜头拍下整个场景。

个人观察:成语新用

我发现年轻人开始用这个词形容信息爆炸。比如刷短视频时,各种特效滤镜、洗脑神曲、夸张标题确实让人有“内容漫天塞地”的眩晕感。这种现代演绎既保留原意,又赋予时代特色,说明老成语也能焕发新活力。

下次看见广场上飘满风筝,或是会议室铺满报表时,不妨试试用“漫天塞地”来描述。它像把可视化的尺子,能丈量出事物存在的浓度。当语言有了画面感,交流就会变得像看电影般有趣。毕竟谁能拒绝一个能让对方瞬间脑补出全景画面的表达呢?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用“漫天塞地”形容你此刻的手机通知栏,会有多少条未读消息在云端跳舞?这个答案或许能帮你重新审视信息过载的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