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n tuì láng bèi
成语解释:进退两难;陷于困境。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
繁体字形:進退狼狽
英文翻译:Dilemma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退:1.向后移动(跟“进”相对):后退。倒退。进退两难。2.使向后移动:退兵。退敌。把子弹退出来。3.退出;离开:退席。退职。退伍。退伙。引退。4.减退;下降:退色。退烧。潮水已经退了。5.退还:退钱。退货。退票。把这份礼退了。6.把已定的事撤销:退聘。退婚。
狼:哺乳动物,外形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冬天常聚集成群,性凶暴,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有时也伤害人。
狈:见〖狼狈〗、〖狼狈为奸〗。
“进退狼狈”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项目突然被客户要求大改,但团队已经投入三个月的人力物力。继续改吧,时间不够;放弃吧,前功尽弃。这时候负责人站在会议室里,手心冒汗,像被卡在旋转门中间——这不就是“进退狼狈”的真实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直接硬着头皮做下去?”其实问题在于资源有限性。比如朋友小张遇到过类似情况:他负责的活动场地临时被征用,重新选址要赔违约金,不换场地又面临活动取消的风险。这种两难境地里,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付出代价,就像同时被两把火烤着,这才是成语传达的微妙感。
另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或许更直观:租房到期时房东要涨租30%,续租压力大,搬家又耗时耗力。这时候拖着行李箱站在十字路口的人,往往会产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懊恼。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困境反而能倒逼决策能力提升——毕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什么叫“甘蔗没有两头甜”。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现代人更容易陷入进退狼狈的处境?我的观察是:信息爆炸时代的选择过剩放大了焦虑感。就像网购时面对二十款相似商品,反而比实体店三选一更纠结。但换个角度,认识到没有完美选择本身就是种解脱,与其困在“既要又要”的思维里,不如抓住主要矛盾做取舍。
最后分享个职场故事:市场部小王同时接到总监和副总两个冲突的指令,就像同时被两股浪推着走。他最终选择用数据说话,把两套方案的利弊做成对比表,反而让领导们重新达成共识。这说明困境本身可能藏着破局点,关键是用创造性思维把困局变成跳板。
遇到进退两难的情况时,不妨记住:狼狈只是过程,不是结局。就像暴雨中的行人,虽然裤脚沾满泥水,但只要继续往前走,总能找到干燥的屋檐。生活给我们的考验,往往在教会我们如何与不确定性共舞。